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热搜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本

发表时间:2022-08-29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脑中不停的有新的想法,思维的火花一闪而过以至不再出现,所以写一篇读后感尤为必要!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热搜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间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间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扩展阅读

[热搜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精彩(写作示例)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我们平时也需要多阅读一些书籍书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为此小编特意整理了“[热搜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精彩(写作示例)”,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假期里,我读了一本叫做《爱和自由》的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细心翼翼地仰视他们。

这句话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境,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本事”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自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

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

读了这本书,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我才发现,原先作为教师,我是那么不合格,我忽略了孩子的内心,缺乏对孩子的沟通和交流。从此刻起,在工作中,我要多聆听学生的心声,而不是急于批判学生。聆听孩子的心声,是我们与孩子沟通的最好方式。聆听是我们对孩子最好的爱!

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本事,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本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做人。”经过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我深深地体会到:同时,也使我清醒地认识到:要教育好一个学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只要我们能够持之以恒,用我们火热的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期望的火花,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一个个学生像一棵棵小苗苗沐浴着阳光雨露,茁壮地成长!

[优质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以后,相信心中有不少的心得,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陆续整理的“[优质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敬请阅读,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帮助!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立刻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仅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异常认同,此刻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我,只明白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我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教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以往,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我: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应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我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我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我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我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齐欢乐、自由地成长!

最新《爱和自由》读后感4篇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爱和自由》读后感4篇”,敬请阅读,希望小编的分享可以给您提供一些参考。

最新《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

读到“从爱走向独立”这一章,说到成人不独立就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孩子不独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

想想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是迫使孩子去察言观色,以我们的情绪来主导孩子的言行。久而久之,孩子天生的个性就会随着我们的情绪变化被泯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当初我们在等待宝宝出生的时候,心想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初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由父母任意规划蓝图,随着他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要求随之逐渐地增多,已不仅仅是快乐平安地成长,还要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特长培训,奥数学习,孩子已完全失去了自我。多数的父母随波逐流,早已忘记了初心。

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作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到孩子,想让孩子各方面都好、都优秀,可是现实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总要有所取舍,在取舍之间,家长很难把握好尺度,但是要尽可能地不把自己的思想灌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毕竟,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最新《爱和自由》读后感(篇2)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就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就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

最新《爱和自由》读后感(篇3)

《爱和自由》的作者是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儿童敏感期的创始人;这本书的写作是基于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论。

看到书名——《爱和自由》,我们首先会思考爱是什么?自由又是什么?无数人试图回答这个问题,每个心灵对爱的认识是不同的,所以答案也是不同的,无法用言语说清,爱是生命的秘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作为老师的我们对孩子的爱也是伟大的爱,但是这种爱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表达方式,让埋藏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人人都在追求自由,可是对自由的定义和爱的定义一样,是没有确切答案的,简单的说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就是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自己的行为,这本书可以说自由是一种尊重吧,尊重生命原本的样子,不给孩子太多的规则和束缚,面对孩子,有时我们却又很难把握自由和原则的尺度。

对于孩子的爱和尊重,我们中国很多父母都喜欢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自己孩子身上,把自己很多未曾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的那一个,孩子背负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得很累,所以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我知道给孩子爱和自由,如果只是所说那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要真正的做到却不是那么轻松的,传统的教育,传统的文化,传统的风俗,好多好多的传统限制着我们今天的精神活动和行为,当我们觉得孩子是这样的时候,他们呈现的却总是另一个样子;我们给他们的偏不要,我相信父母此时一定在想,我都把最好的给他了,他总是不要,我有给他爱啊,我是如此的爱他,为什么他还是不如我的意呢?要做到真正的给孩子爱和自由,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痛,面对即使是孩子从你身上掉下来的肉,但是他是他,你是你的这个事实,要放下对孩子的期待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即使我是一名教师,也需要面对这痛的,期待是老师的期待,如果将其投射在学生身上,那便是在禁锢他们的自我发展,是在压抑他们的自我发展,要给他们全然的自由和爱,必须先放下内心的期待,放下对孩子们的那些不允许,只有这样才能给孩子们自由并且给他们真正的爱。

爱孩子,要时时刻刻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在生活中给予点点滴滴的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心,真诚的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才愿意给我们沟通,因为这是一本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希望让我们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孩子们而又给我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最新《爱和自由》读后感(篇4)

没有读《爱和自由》这本书之前,我从没有听过什么蒙氏教育,初看到这个词时更是一头雾水,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虽然此刻也是一知半解,但勾起了我继续学习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想:天底下有哪个母亲不爱自我的孩子的,而又有几个母亲真正懂得爱孩子的?

作者这样说:“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我十分同意作者的这个观点,而爱是什么?书中是这样写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我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我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我去确定事物的真伪对错。思索自我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当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样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经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教育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明白自我的不足,就要确定自我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自我教学工作的强力支撑,加油!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1000字模板


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当我们在看作者写的作品时,品味出不一样的人生哲理时,我们需要将这些感觉记录下来,这是我们对作品更加理解的一种方式。相信一些人会觉得作品读后感很难写吧!以下是由高分作文网为你整理的《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篇1】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每个家长都是爱自己的孩子,那这份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对他们不动怒,只是喜欢,凡事包容,凡事相信,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在这本书中,我感受到:爱是尊重,是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教育和独立的发展下去。

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感觉,我们做父母的都是爱孩子的,就是打他、骂他,都说是为他们好,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把自己的遗憾和梦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孩子们背着父母沉重的寄托,在生活和学习中是很累的,父母要为孩子想一想,要和他们沟通和理解,才知道他们的想法和理想,在孩子面前成人都以权威自居,我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你那么小你什么都做不了,你这样做是没有意义的!成人固守着自己的信念,没办法站在平等的角度去观察孩子,更没办法观察到孩子的内在需求,也就不可能给孩子提供成长所需要的环境!然后成人就开始抱怨这孩子真不乖,带孩子真是折磨人啊。这也许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所谓的“问题”。如果不能了解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那种“灌输”,而是需要条件的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这一规律,那么这些问题就会一直困扰着我们。

书中说到的发展和潜力,他们要掌握技能和智力,孩子们的感觉来于内部,因为大人给他什么,他就接受什么,这样的孩子有发展前景吗?在他们的生命中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与挑战,从而才会成熟和优秀,所以家长要配合老师的工作,保证心态正常,孩子就不会那么恐慌,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这样才能给孩子的潜力得到发展。

爱和自由并重把爱带给孩子的时候,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自由,多加指导和相信,在这些环境下才能自由的成长,一定会快乐,坚强充满伟大的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篇2】

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透过超多的实例来论述自我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充分的自由,才能促成儿童按照自我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关于儿童,连弗洛伊德这样的大师所言也未必正确,我们普通人就知之更少了!但是,作者的这一观点,我倒是深表赞同。本来嘛,小孩子如同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人世,对什么都好奇是必然的,既然好奇,那么必然要去探索,口、手、脚等都是儿童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儿童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欠缺,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淘气的行为。如果真的爱孩子,又了解了这一点,给予儿童更多的自由,让他去按照自我的意愿发展、完善,岂不是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因此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因此,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其实,何止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任何人都不会感觉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与温情,人与人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家庭是不是就能和睦,工作是不是就会快乐、有效率的多?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篇3】

这是一本“爱”孩子的书,不是“教”孩子的书。当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发现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看见作者对儿童的关爱。同时这本书也是让每个家长和我们幼教工作者更进一步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从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从书名中可以看出整本书的核心思想就是“爱和自由”。那我们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爱?又是如何赋予孩子们什么样的自由世界?而我们有怎样保证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成长呢?

爱是什么

以爱的情感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

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

以规则的内化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

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

心灵感悟

爱表现在

洞察孩子的行为;

理解孩子的心理;

滋养孩子的心灵;

协助孩子成长;

给予孩子能力;

允许孩子以其自我的方式成长、发展,

而不是服务于成人的目的。

以爱的情感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在这里我们教师是观察者、协助者、倾听者,是环境的维护者,在儿童有需要的时候上前协助。儿童是自己的主人,自己完成自我创造的历程。

自由表现在

自由地活动身体,来代替应该如何活动;

自由地看和听,来代替应该如何看、如何听;

白由地说出所感和所想,来代替应该如何说;

自由地表达情绪,来代替被压抑;

自由地感觉所感的,来代替应该感到的;

自由地要求想要的,来代替总是等待对方允许。

孩子们是自己的主人。孩子们进餐时自主取餐、用餐、归位餐具,这时我们老师会关注到需要帮助的孩子们,在点滴的细节中协助孩子能够享受到自己照顾自己的快乐,走向独立。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发展的需求不同,对材料的选择不同。这种方式让孩子充分展示自我的需求,并获得本质的帮助。儿童在自由选择自己的活动时会高度专注,不被打扰,久而久之,这种专注的品质就会固定在身上。活动室里是我们的课堂,而活动室外、大自然中也是我们的课堂。自由使用和支配自己的身体,不仅能发展身体,同时也能发展儿童的情绪、感觉、心理、认知与精神。在这里,儿童自己选择自己想要进入的空间,自己选择自己的伙伴去活动。

规则表现在

教师、家长、孩子一起成长

教师、家长、孩子共同遵守规则

教师、家长、孩子共建秩序和平等

我们要从关系的纠葛和强权中解放出来

在幼儿园里,我们建构了一个充满爱的氛围,规则维护着秩序,保障着每个人的自由空间,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友爱。

平等表现在

尊重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体;

尊重每个孩子生命成长的需求;

尊重每个孩子个体的独特性。

我们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社会实践课,带孩子走进真实生活中——例如严老师带领他们班的孩子在超市进行采买东西,制作腊八蒜,带领孩子们进行制作糖葫芦,我们在消防日进行“消防安全,牢记心中”的消防疏散演练活动……,我们也可以让家长带领幼儿走进最尖端的科技领域(科技馆、天文馆……),也走进最美妙的艺术天地(大剧院、美术展……),我们走出学校,视野延伸向心灵可及和未及的边缘。我们幼儿园里会举行“亲子迎新年,欢乐中国年”的主题活动,亲子运动会等等,我们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享受创造的乐趣,享受欢庆的时刻。

当儿童在充满爱,拥有自由,建立了富有人性而清晰规则的平等环境中成长,儿童将真正拥有自己的思想、独立的意志和判断力,自尊、自爱、自信、自律、自主、自强的人格特征也随即自然呈现。

毕业时刻,孩子们在舞台上绽放生命。我们依然清晰的记得,爱使我们相聚在一起,爱使我们带着生命成长的积淀走向未来。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孩子。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思想,需要我们老师通过更多的主动关心、真诚的爱、坚持不懈的努力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爱孩子——表现在生活点点滴滴中

爱孩子——让它成为他自己

爱孩子——就关心孩子的成长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泰戈尔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篇4】

《爱和自由》是一本充满爱的书,它在教我们如何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没读这本书前,一直以为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其实不是,孩子是带着精神胚胎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内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父母不需要扮演上帝的角色,教孩子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是给孩子提供满满的,持久的,无条件的爱和自由的空间。只需这么做,孩子便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很多父母都声称自己是爱孩子的,他们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给孩子说自己是多么的爱他们。然而这些所谓的爱,背后的真相是:父母小时候无法享受到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就会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强加给孩子的特长培养,也只是随大流,亦或是成为同事和朋友间炫耀的资本;至于,不停地向孩子灌输自己的爱意,想来是给不够强大的内心多一些安全感。其实这不是爱孩子,这是爱自己。当父母的心智发展的不够好,自己都还是个缺爱的“大孩子”时,又怎么能够给孩子真正的爱呢?

作为一名80后,我深感到自己的成长是父母教育不当的结果。我没有责怪父母的意思,因为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他们也是摸索着,用自己的爱来抚养孩子。父母是爱我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正确。

当我犯错误时,妈妈的脸色会很难堪,继而是训斥或打骂。用妈妈的话说,我很犟。哥哥挨打时是默不作声的,而我,妈妈要求我跪下时,我不会照做。妈妈便用按的,但按下后我会立刻站起来,我是不服气的,是不愿意接受这种对待的。这是妈妈告诉我的,我自己并没有这段记忆。

但是妈妈难堪的脸色一直在我心中,那种表情是愤怒,是恨,还是什么?我说不清楚,只是我很恐惧。于是每当有人生气时,那种脸色都让我非常不安,即使他们生气和我没什么关系,但我会莫名的紧张和恐惧。原来这是我的心理障碍,我成了看人脸色生活的人。

都说打是疼,骂是爱。相信不止是妈妈,很多父母都是用这种扭曲的方式来爱孩子的。而且更可怕的是,这种方式是会延续的。小时候哥哥经常挨妈妈的打,现在哥哥的两个孩子也会挨哥哥的打。理由也是惊人的相似:工作压力大,孩子又不听话。

是的,父母希望孩子是顺从的,是听话的。但是他们没有耐心用爱来表达,却用打骂来要求。从小到大,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要听话一点。我时常羡慕那些被父母拥抱,亲吻的孩子。但妈妈认为,都这么大了还这样,会宠坏的。是的,妈妈需要我做个乖孩子。一个尊敬长辈,顺从兄长,谦让弟妹的乖孩子。于是我一直是一个:“乖孩子”,一个压抑的“乖孩子”。我只有不断的压抑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才能假装成为妈妈心中的乖孩子。

还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捉蜻蜓,五颜六色的蜻蜓在天空中飞的样子,真的好美,好自由。那天我捉了一只蜻蜓,正在好好欣赏,表妹经过,被蜻蜓吓坏了,哇哇大叫。妈妈闻声而来,立即要求我放飞蜻蜓,我不肯,我不明白这么美的蜻蜓有什么好怕的。但是妈妈夺过了蜻蜓,摔在地上,我眼睁睁的看着蜻蜓在地上痛苦的挣扎,我的内心也随着它痛苦的挣扎,但是我什么都做不了,这是多么残忍的一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喜欢表妹,我讨厌她跟着我,粘着我,更讨厌她和妈妈告状。但是我不能表达,因为不被允许。于是我情绪低落的时候,不会也不想表达。我会摆一张臭脸,不愿意和别人沟通。原来这是我的情绪侵入。

很感谢这本书,让我觉知到我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是父母教育的不妥。正是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这些,才会更愿意用真正的爱去对待别人或是自己将来的孩子。不会给孩子脸色看,不会打骂,训斥孩子,不会剥夺孩子的喜好。我知道这很难,因为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潜移默化的深入我的内心,我需要学习,不断努力的学习,才能坚定爱和自由的道路。

曾经,妈妈用打骂来爱我,爸爸用鼓励来爱我。只可惜爸爸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到外地做生意去了,在正负能量的抗衡中,我没有很好的成长。值得庆幸的是,爸妈和哥哥是爱我的,我也是爱他们的。只是错误的爱折磨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用真正的爱来改变这一切。虽然我们已是成人但仍需成长,在爱与被爱中成长。感恩!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篇5】

自10月3日收到《爱和自由——孙瑞雪儿童教育演讲录》以来,我翻看了其中大部分内容。不时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照。有时这种比照让我很心痛,是愧疚之痛。我对一些教育现象及其本质知道得太迟了。错过了多少教育时机,又造成了多少遗憾!

比如昨晚看到的关于“神游”一节。“神游”指胡思乱想,想的跟做的不一样。这是心理障碍的表现:心里想做某件事,却受到压抑,不敢做,转而去做了另外一件事情,或者只是幻想、胡思乱想。

这样的孩子何其多哉!昨天下午我带心悦去外边玩“钓鱼”游戏(用带磁铁的鱼竿吸水里的带铁的塑料鱼)。有个男孩坐在那里用小鱼网捞鱼。他妈妈看见后迅速过来说,孩子,这鱼是让钓的,不能用手捞。说着,夺下男孩手里的鱼网,把一根鱼竿塞到孩子手里:你看,就这样,用鱼竿钓鱼。那孩子自始至终脸上毫无表情,目光迷离。他的选择权被妈妈的好心剥夺了。他只是想用鱼网尝试一下,却被横加阻止了,而他的妈妈对此毫无知觉。

我们玩了钓鱼以后去荡秋千。一个约5岁的小女孩正在荡,荡得很低。她妈妈显然对此很不满意,就口授“要领”:“宝贝,你把腿往前伸,然后往回缩;再往前伸,往后缩;再往前,再往后……”态度生硬,还有点漫不经心。那小女孩听了并没有多大反应,而是看了我们一眼。我感觉她的眼神里有一种难堪。在一个小妹妹面前被妈妈以教训的口气教授荡秋千,一定让她很伤自尊。经过一番指导,她荡得比刚才高一些了。又荡了没几下,她就跳下来走了。她根本没提起兴趣来。这位妈妈跟女儿说话的语气就像一位严厉的体育教练,不像一位母亲,生硬,没有感情,简直不顾及女儿的感受,甚至还因为女儿动作的不协调而嗤嗤笑了一下。而她的爸爸,就在一边玩跑步机,这一切似乎与他无关。

说到父亲,我领着心悦在外面玩,见过好几个父亲,他们根本不管孩子,我是说,不教育孩子。虽然他们和孩子一起出来,但他们不跟孩子交流,不跟孩子一起玩,只是远远地坐在一边看着孩子玩,要么干脆望着别处。好像看孩子只是当妈的事情,他们不需要参与。也许他们认为,当爸爸的只要挣钱养家就够了。我怀疑,这是很多父亲的想法。我真替这样的人难过,他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却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和孩子待在一起。他们没有意识到,父亲在子女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现在生活好多了,但是有多少人真正重视教育呢?

学校里有不少孩子,明显缺乏家庭教育。他们对很多事情都不懂,没有规矩,不懂节制。他们的家庭背景,恐怕都相似吧。

爱和自由的读后感【篇6】

说实话,读这本书之前没有听过孙瑞雪的名字,为什么会买它,也已经忘了。估计是之前历次计划要宝宝的时候,从哪里看到了相关的介绍,一时心血来潮就买了。在我翻开它之前,它已经从这个书架到那个书架,挪了好几次位置,连书脊都有点褪色了。

读它是在这两天守着宝宝睡午觉的时候。听着悠扬的《绿袖子》,时不时抬头看看宝宝熟睡的可爱的脸,觉得特别幸福和平静。看到它说在中国,很多声称爱宝宝的爸爸妈妈,都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宝宝的自由,就觉得特别悲哀。宝宝是没有错的,他按照自己的天性发展,大人们却迫不及待地希望他"懂事"和"聪明",很少有几个父母能够给予宝宝充分的爱和宽容,容许他们慢慢地、自由地长大。想起之前带宝宝睡觉的时候,有时候宝宝不知道哪里不舒服,会哭两声,叫几下,自己就觉得特别烦躁,把他转来转去,恨不得他立刻安静,就觉得自己真是特别的没耐性,就像书里写的多数父母,有时候爱宝宝,有时候不爱他,全看他是不是按照自己想的样子来。这真太可怕了,当父母的怎么能这么自私,只想着自己能少辛苦点呢?

书里说,宝宝是有精神胚胎的,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宝宝在6岁之前,就会通过自己的各种经验,发展出独立的,追求完美的道德体系和创造力出来。这是我之前不曾想到的,但是思考之后,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人是如此神奇的动物,那么小的宝宝从出生开始,小小的身体就按照神秘而精确的生物钟在生长,他当然也会有天生的精神胚胎,指导他想着完美的目标形成目标和意志力。只是比起尊重宝宝的生理需求来,认识并尊重他的精神需求要困难得多。在这稍纵即逝的6年里,妈妈会有那么多机会不在宝宝身边,如何能够保证宝宝在传统教育的环境里能够不受干扰的发展自己的人格和智力呢?于是,我又有点沮丧。

上网搜了一下,卖蒙氏教具的不少,但幼儿园似乎只有两家。一个是孙老师在闵行开的,另外一个是青浦的一个私立蒙特梭利幼儿园,看看他们的网站,感觉更像贵族学校而不是真正的蒙氏幼儿园,哎,到底要怎么样才能让宝宝自由的成长呢?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系列12篇)


以下是高分作文网为您搜集整理的“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读后感书名是一部让人非常感动的作品,他的作者{作者人名}令人尊敬。及时将见解整理好,撰写进自己的读后感,是吸收知识最有效的途径,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敬请您阅读本文!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从中了解到怎么去爱孩子。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父母真正对孩子的“爱”呢?母爱的真正本质在关心孩子的成长,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读完《爱和自由》这本书,内心都激荡着震撼和深深的思考,并伴随着些许多悲哀和无奈。悲哀在于,还有许许多多的家长包括我自已没有意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我们不能再无视儿童的心理和发展,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去帮助儿童,这种帮助并不在于塑造儿童,因为这一任务属于自然之神,而是在于观察儿童心理发展的外在表现,在于能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手段,因为这种手段单靠儿童自己是办不到的。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看完这本书,对孩子爱和自由得到很好诠释!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2】

对蒙特梭利教育了解得不多,暑假里,翻阅了《爱和自由》,才对其教育理念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一句话:“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

在蒙氏教育,需要孩子们遵循的“规则”特别少,比较主要的三条:第一,不伤害自己;第二,不伤害他人;第三,不伤害环境。孩子们在遵守这三条基本规则的前提下,他们有权利为自己做决定,他们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每一个生命都不一样,每一个生命的发展都不一样。就拿敏感期来说,蒙氏教育讲究要在儿童敏感期来临时,抓住这个敏感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个孩子6岁才出现数学逻辑的敏感期,但这并不说明他要比5岁就出现数学敏感期孩子笨,只不过他的数学敏感期来的晚而已。一个孩子要画画到凌晨,也不要打扰他,因为他正是处于绘画的敏感期。他要通过持续、反复的操作来达到认知和发展的目的。但如果在孩子童年时期没有足够的自由来发展他的敏感期,那孩子有可能丧失了这么一次发展的机会。有可能他终生不再绘画,终生都不能感受到绘画的美。

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发展的是心智,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在控制和压抑下迷失了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是不可能幸福的。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3】

不少人认为,孩子调皮捣蛋、胡思乱想既是孩子有个性,实在是个误解,《爱和自由》强调的是个性与创造力。何为个性?说到根本既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是独特的,思维状态是独特的。所以心理学界有个共识:个性等于创造力。

作为家长,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应该清楚,你孩子的生命高贵就高贵在与其他任何一个生命都不相同,对世界万物的感受也不相同。看看下面两个实例:

实例一:孩子在玩玩具火车,没有把火车放在轨道上,家长立即过去告诉他,你错了,应该把火车放在轨道上……

实例二:把孩子集中在一起学习同一个知识,一起画画,一起数数,一起唱歌…..

上述两个实例,是我们的教育常态,没有人怀疑那是错误的,然而这也许是我们教育的败笔!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扼杀着孩子的个性。实例一,我们犯的错误是用成人的思维强制孩子,火车必须在轨道上行驶,剥夺了孩子自己感知火车在没有轨道的情况下行驶状态的机会,事实上,生活中类似的情形太多了,我们家长总是喜欢做孩子的上帝,强制孩子按着成人的思维做事,告诉孩子你该这样,不该那样做。实例二,强制孩子(这里指6岁以前的孩子)在同一时间学习同一个内容的知识,事实这个年龄的孩子根本不可能在同一个时间对同一件事情感兴趣,这就是大多数家长不断地给孩子抱各种班,而孩子的收益甚少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爱迪生的故事,这个伟大的发明家小时候曾经被周围的人认为患有孤独症、弱智,不会有出息,而在他那貌似弱智的外表下却蕴藏着一颗好奇的心,他对周围事物有一种独特的感受,正是基于这种感受,才有了那些伟大的发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家长的心愿,为了使孩子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能有一席立足之地,家长纷纷跟风式给孩子报各种班,尽量提前多塞给孩子各种知识,持着一份爱心却扼杀孩子的个性,这就是家长以爱的名义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其后果是什么?对国家而言,教育机构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相同的人来,他们没有思想,不独立,更没有创造力。对每个家庭而言,你也许断送了孩子的前程,剥夺了孩子自己成长的机会,甚至剥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

作为一位母亲,满怀希望地把孩子迎接到这个世界,不仅要做好物质上的充分准备,更要做好与孩子共同成长的精神准备,变我要教孩子为我要助孩子。让孩子的成长回归自然(遵循自己内部的程序——精神胚胎),母亲要做的是,陪孩子一起玩,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当孩子感受某件事物时,不要随意打断他,在孩子对某个事物有感觉时及时给他相应的概念,让孩子做自己的主人,家长仅仅是孩子成长的帮助者。在孩子内在成长需求的驱动下,家长帮助孩子建立概念,连接概念,强化概念,发展思维。这才是我们家长该做的,也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

不管你是家长或是教育者,请给孩子自由的机会,这样他们才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奇迹般的独立,不要因为你的爱而抹杀孩子的个性与创造力。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4】

近期拜读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一书,了解了孙瑞雪和她的蒙氏教育,她提倡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探索和尝试。她认为:“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孩子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能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这本书始终贯穿着爱与自由的平衡关系,强调给孩子“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告诉我们要学会爱孩子、学会放手、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

在孙女儿还只有2个多月时,孙女儿的父母为了学习和工作,把陪伴孙女儿的担子交给我和她的爷爷。

随着孩子的一天天长大,我们在陪伴的同时,孙女的求知欲也在成长。我先是带她参加各种学习班,且在报班前征求她的意见,发现她对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想学。于是我就给她先后报了火花思维、乐高、画画、播音主持、舞蹈、轮滑等。

在孩子的生活方面,我更多的是“干预”。如当宝贝做事动作很慢时,我没有足够的耐心让她自己去体验完成;当她想自己动手吃饭时我怕她把饭粒掉在地上难得打扫卫生我就帮她喂;当她玩沙子时我怕她会把沙子弄伤眼睛而不让她去沙坑玩;当她室外玩耍时怕她发生意外就不让她四处奔跑……总之我都会尽力包办。现在孙女儿四岁5个月了,虽然很懂礼貌,爱学习,会收拾自己的玩具,会帮我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但一些精细的事,如剪指甲、系鞋带都不会做。作为孩子的奶奶,这不得不让我对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产生反思。或许就是因为没有给她足够的“自由”,对孙女儿过度的“呵护”,“剥夺”了孙女儿的“自由”。那么我接下来应该如何爱和呵护孩子呢?《爱和自由》这本书中的许多实例,让我有所思,有所感悟:

最最重要的,我得放弃完全“控制”孩子的想法,要给她“自由”,即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允许孩子犯点小错,比如孩子打碎一个碗、泼一杯牛奶、弄脏了自己的衣服等等。让她在犯错中增长见识,让她在犯错中学会控制情绪和冷静面对,让她在犯错中学会诚实和承担责任!

孩子的“自由”成长,很重要!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5】

看着同事陆陆续续把《爱和自由》的读后感都发表了,今天,我也简单说一下自己收获的东西。说实话,爱和自由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感觉很有意义。上次学习讨论会的时候,我分享的是爱和自由的第十一章:教孩子可能就是奴役孩子

分享一:什么是爱?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由自由走向独立。

分享二:我们想交给孩子,我们用我们的主见,“强行让孩子这样、那样,我们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暗示孩子、惩罚孩子,这就是在奴役孩子”儿童处于直接经验时期,所有的经验应该来自于孩子自己。

第十二章:应该怎样理解孩子摘录:

分享一: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

分享二: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镜子

分享三: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的最根本原因。

分享四:在人的一生中,拿出6年的时间给孩子,并通过孩子发展自己,是最有价值的。

分享五:儿童小时候哭是绝对有理由的。

分享六:儿童的内心世界比天还要宽广。只要我们潜心的去爱儿童,儿童就变得非常美好,只要爱儿童,我们就会给儿童自由,有了爱和自由,儿童就具备了基本成长的条件。

分享七:儿童认识成人不以成人的语言和表情来衡量和判断,儿童是用心灵来判断的。

当把这本书看完之后发现对自己的成长很有意义。我是一个要求比较高的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管做什么事情太看重结果。就像在教学中,总想着让孩子顺着自己的想法发展,当孩子的行为脱离自己的想法时,总是想方设法暗示或提醒孩子顺着自己的想法走,而忽略了孩子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个体,所以,爱孩子也要有个度,我们成人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试着自己来,让孩子顺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发展,相信我们的孩子,他可以的,爱孩子也要把握好度!细细想想,M小一班的宝贝真的很伟大,不管我们成人以什么态度对待他,他们都以开心的笑容回报我们,因为自身的原因每天都是严肃对待工作,笑容很少,口气还很硬,但是当看完十二章之后发现孩子们给于我的远远大于我给与他们的,所以我愿意为了我的孩子们而改变自己,现在当我和孩子抱在一起听着他们说我喜欢你,邀请我去他们家做客的话语,我想说是孩子们让我学会了改变,我会为了我的孩子们一直改变到底,坚持自己坚持的,加油!也希望其他朋友能阅读爱和自由这本书,真的很有意思哦!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6】

读到孙瑞雪教授这样一些话:

“蒙特梭利博士认为,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也就是说儿童不是一个空瓶子,不需要我们成人往里面灌东西。”“儿童是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资料,只需供给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是啊,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所以我很珍赏书名中的自由二字,从前我也是片面的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样会和纪律及最高境界的自律相匹配,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我?但经过亲身的和孩子们生活在一齐我很有感触。首先,我觉得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仅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其次,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倾听和交流是很好的桥梁,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弹力带。第三,成人是孩子的榜样,老生常谈到”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反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深感自我肩上职责的重大。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欢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这是我们的心愿和目的!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7】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这是看爱和自由最初打动我的地方,短短的几句话却让人别有一番感悟和滋味。

从事幼儿教育四年来,自认为是位充满活力与爱心的老师,但是看完孙瑞雪老师的爱和自由,我突然领悟我们的爱对于我们的宝贝来说是一种虐待。我们成人有太多的不能够,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潜力达不到我们所需要的成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我们的安排,孩子总是问为什么,而我们的理由就是:因为我爱你们。但是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成长规律。

幼儿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幼儿园发生事故,哪怕是小擦伤也好也会让我们觉得无法向家长交代,因此我们处处留意,时时留意,这个不许,那个不让,始终让孩子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限制了孩子的自由,我们整天对宝贝们说:孩子们不能这个样貌,不能碰那个东西会划伤你的手,你们就听老师的吧,老师是为你们好,老师爱你们。我相信,这是大多数老师都在做的事情。看完爱和自由,作为80后老师必须要改变自我想要驾驭孩子的想法,要把孩子的一言一行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要做一个有心人,去仔细观察孩子的所需所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里健康成长的孩子。同时,我们在自我改变的同时,也要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位家长,我们的教育需要家长的大力配合,只有家园密切合作,我们才能给予我们的宝贝真正的爱与自由。

看完爱和自由还有的一个感触就是关于知识,我们是引领幼儿前行的教师,我们怎样去教授知识呢。,我认为我们就应改变教的方法,不再是枯燥的教,而是带着孩子去认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超多从生活中学习而不是课堂学习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

孙老师说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身边的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有爱没有自由,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只有自由没有爱,孩子便会冷漠。爱与自由同在,并加以引导和体恤,让孩子们要学会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在指责中长大的,此刻我们忘记了自我的童年,忘记自我童年的故事,忘记自我童年的愿望,忘记自我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这是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更就应让我们周围的环境充满爱、自由与温情,对宝贝更是就应用心去关爱,弥补我们的遗憾。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6岁以前能够成长得十分好,他就越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人类的思想、人类的情感和人类的一切科学理论,如果我们被某一种东西禁锢的话,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

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让他们充满快乐,我们给与孩子爱与自由,孩子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完美的未来。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礼貌之父。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8】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杀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9】

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意味着你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收爱的礼物。

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孙瑞雪

爱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大人的天性,在儿童教育家孙瑞雪看来“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

她在第一章中提出“儿童带着什么来到这个世界?”的疑问。她认为孩子一生下来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每个孩子都将按照内在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成人要遵循孩子的这种内在规律,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时引导。我们经常会说孩子会有敏感期,在敏感期的时候,成人稍加引导鼓励,孩子就能对某项技能做得更好,更熟练。但现在的家长都很着急,就怕自家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拼命地去帮忙,去帮孩子规划好自己认为好的课程或技能,将自己当年未完成的愿望期望在自家孩子身上实现。

记得之前有和一位家长聊天说到,她说本来她没有很着急想让孩子报辅导班之类的,她觉得孩子还小,等稍微再大一点上了小学之后再报,可是当她发现身边其他的小朋友有的在学画画,有的在学舞蹈,有的在学弹琴,有的在学打鼓等等,她就开始慌了,她不想让自家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大概问了孩子的兴趣之后草草报了一个家长选择最多的打鼓兴趣班。孩子刚开始很有兴趣,因为来到这里有自己的好朋友,打鼓的时候会发出各种动听的声音,他觉得好玩极了,就高兴地对妈妈说他喜欢打鼓。妈妈开心极了,她认为自己为孩子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可是没过几个月,孩子的新鲜劲过了,妈妈也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对打鼓这件事提不起兴趣了,孩子总是找不到正确的节拍,跟不上节奏,找不到自我归属感,于是慢慢变得自卑,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自我。她这才意识到她当初根本没有认真考虑过孩子的感受,也没有实际去考察看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天赋,她只是觉得别人家孩子有的我家孩子也该有,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去盲目的跟随主流给孩子报班或替孩子做决定,她后悔极了。

0到6岁决定人的一生。人特别奇怪,比如说一个坏人,让他去教大学,这个人的东西可能被大学生吸收,也可能不被吸收,但基本上是不被大学生吸收;如果让他来教小孩子,小孩子就吸收了他的东西。我们也经常在网络上看到,奶奶带着孩子天天跳广场舞,结果那个孩子跳的广场舞和大人一模一样,我们看了后都不禁大笑。也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会议论孩子在家模仿老师上课,让家长当小朋友,学的口气、动作和老师一模一样。以前我也一直认为孩子没那么的细心,不太会关注身边的事物,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提示。其实孩子是很敏感的,他能感觉出老师的情绪,精神状态,记得有一次我身体不太舒服,就坐在小椅子上,估计表情也不是很好看,我的小可爱“汉堡”就走到我身边问:“木子老师,你肚子痛吗?揉一下就会不痛的。”说着她就用自己的小手帮我揉了起来,顿时我的内心一阵感动。这些都反应出幼儿的心智是具有吸收性的。在幼儿园里教师就是儿童的环境。除了教具、教室环境的准备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准备就是教师的精神。在教学中对待孩子的态度一定要严谨和科学。引导孩子从感觉走向概念、把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进行联结。所以要时刻提醒自己,准备好自己的精神。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孩子成长的一切,爱是孩子成长的最好食粮。“爱”同我们掌握一门艺术一样,是需要学习的。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对孩子的生活过度地照顾,对孩子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真正被爱的孩子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

可见,爱孩子应建立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多看一些经典的书籍了解儿童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就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提供条件和帮助。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0】

读到“从爱走向独立”这一章,说到成人不独立就没有力量承担生活的重压,孩子不独立便容易被外在的力量奴役,他整天察言观色,谨小慎微,在长久的压抑下,孩子逐渐丧失了自我。

想想我们平时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常常是迫使孩子去察言观色,以我们的情绪来主导孩子的言行。久而久之,孩子天生的个性就会随着我们的情绪变化被泯灭,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当初我们在等待宝宝出生的时候,心想只要孩子健康、平安、快乐地成长,就是为人父母最大的心愿。初生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由父母任意规划蓝图,随着他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要求随之逐渐地增多,已不仅仅是快乐平安地成长,还要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参加各种特长培训,奥数学习,孩子已完全失去了自我。多数的父母随波逐流,早已忘记了初心。

孩子逐渐长大之后,作为父母,总想把最好的给到孩子,想让孩子各方面都好、都优秀,可是现实往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总要有所取舍,在取舍之间,家长很难把握好尺度,但是要尽可能地不把自己的思想灌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选择,毕竟,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1】

“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我在读完孙瑞雪的《爱与自由》之后,对这句名言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身为人母,我开始关注如何教育孩子,希望得到“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诀窍,而容易忽略了如何“爱”孩子。看完这本书,才知道“爱”才是孩子心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营养,《爱和自由》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爱孩子就是发现孩子的自我以及帮助孩子成长。说到爱孩子,所有的父母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成长,也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目前我们的孩子大多是在成人的过度保护,过度干预下成长,他们无法成为他们自己,他们只不过是第二个我们自己而已。零到6岁甚至12岁,儿童都处于很弱小的状态,需要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儿童心理的发展有各种“敏感期”,如秩序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等。当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爱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内在的发展规律,善于扑捉孩子的“敏感期”,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安全的发展环境,让他们在自由中快乐的生长。

爱的同时也包含了自由,没有自由的爱,也不能称其为爱。许多家长会认为: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他(她),但在作者看来,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知道父母不论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作者认为自由的含义就是让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没有自由的孩子永远都是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在过多的责任或者规则下长大的孩子会失去对生活的热情和兴趣。作者赞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认知事物,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爱和自由》也强调纪律必须建立在自由上,要相信孩子的自我教育。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纪律”基础上的!

2023《爱和自由》读后感【篇12】

这是第一本让我这么靠近儿童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内心世界的种种,从书中的每个事例中都能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的生命状态,能看到在爱和自由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的专注和认真,能看到在成人们以“爱”的名义压制下的儿童的痛苦和无助,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看见过但却真实存在的儿童心理。

从书中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真正爱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务者,没有毁灭,没有必须,让孩子自己的想法、语言、动作得到释放,这些行为无关对错,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我们只需要保护这些纯粹的天分,而非去干涉儿童的本性。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都已然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思想动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们爱他们,爱的是当下的他们,而不是把我们思想里所认为的“为孩子好”强加给他们。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让儿童的天分在我们的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谓的道德理论对错与孩子本身并没什么关系,但成人却时常拿着自己的经验去干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没有人想着让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们大概都不觉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创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独立的人。

不过只说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很简单,要做到确实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毕竟都是在中国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大都被传统的教育文化所局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大多时候没办法真正做到给孩子爱,我们大都以为管教孩子那就是爱,强制孩子学各种知识那就是爱,甚至打骂都变为爱的表达……没有谁去在意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着强压管制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认为他们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是该说教他们才会变的更好,看这本书我边读边内疚我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现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个歉,我愿此刻开始用我满满的爱和温暖补偿他们!

也有很多家长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学习好一点,学的多一点,是为孩子好吗?还是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呢?在外人面前说:看啊,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么多知识,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吗?如果孩子成绩差一点,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长就开始念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么就那么优秀……我从小就有一个对手,而且是我永远也比不上的对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实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他可以没那么棒!孩子并没什么错,他就是他自己。

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了解一切事物的规律,孩子才有机会深入的去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爸妈或者老师的话,很乖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自发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但这些规则都必须是和儿童的内在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儿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对待孩子最好的态度就是让孩子按照自然的状态去发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理解,让孩子能在自由中发现规则,他们会自然的把规则带进自己的生活里,在自然中与生活和平相处。这时候规则对孩子来说大概不是一个约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来的平等基础。

曾经在微博中看到过一个故事,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在和孩子玩扔球的游戏,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这时老师说:“笨死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于是老师就说:“笨死了,连个球都不会扔!”这个故事一直记在我心里,看过之后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里的那个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种压制的孩子,在这个环境里,孩子有什么错?爱、自由、规则、平等,在这里孩子什么都没有,长大后让他怎么做一个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

我们要真正的学会爱,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设和期待。没有你的预料,事情按照它的发展轨道去发展,不要在孩子还没摔倒的时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个安全区域去,并吵骂他不让他去危险的地方玩。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内在想法,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爱,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健全的成长。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幼教领域的工作者,遇见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的幸运,它让我得到的不仅是固有观念的转化,更多的是让学会了该如何去爱。爱你如是,非我所愿。

[读后感借鉴] 《爱和自由》读后感其六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借鉴] 《爱和自由》读后感其六”,欢迎大家收藏与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我必须要好好地教育孩子,不能让他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让他以后过不好的生活;我要让他出人头地。好像只要我们努力了,孩子就能过上想象中的幸福生活。

实际上,儿童是依据内在的理性独自发展的,这种理性的过程是自然的,而不是大人强硬的灌输进去的,所以,儿童应当自我去亲身体验,将经验肉体化,才能构成属于他自我的概念。

蒙台梭利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孩子拿着玩具火车玩,他不让火车在轨道上走,火车必然要在轨道上走,这是成人的规则,而孩子用这个火车在进行其他玩法的时候,爸爸就会说:“儿子,这是不对的,这个东西应当在火车轨道上走。”爸爸给儿子示范怎样走。他的孩子不想这么做,但爸爸认为应当这样做,他就不断地干涉孩子。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这样做?我们带回家的玩具,孩子并不按常规的方法来玩,而是用你想不到的方式去玩。

我给阳阳买的玩具汽车,刚拿回家,教他放在地上跑,可是他却拿起来用手转动汽车的轮子,专心致志地看着它转。无论我怎样示范正确的玩法,他都不为所动,依旧执拗地看轮子转,并且一玩就能玩很长时间。我遂放弃了教他的想法,任他自由去玩。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他能够让汽车在地上跑的飞快,比我玩得都溜。我想这或许是他发展到了这一步,或者这只是他研究汽车的一部分。

因为他有时候还会将发动起来的汽车不是让它向前跑,而是让他撞到物体上,然后再将汽车拉回来,反复地撞。奶奶着急的喊他:别这样玩,把汽车就撞坏了!他不听,照玩。我看了孙教师的《爱和自由》后,认为他是在找寻属于他自我的独特的感觉,所以我不去干涉他。

经常受到外力干涉的孩子,在感觉上的发展会有必须的缺陷。孙教师说的“济济”小朋友的表现,让我看了感到十分心疼。一个幼小的孩子,别的小朋友每当按自我的方式去玩玩具的时候,他都要去干涉,让别的小朋友按他的方式玩,搞得别人压抑得受不了。而他自我呢?得经受多少次如此的压抑才能构成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心态?大人那些自以为是的正确方法是多么地伤害孩子的感知本事!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这时,如果是从自我的经验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我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用自我的感觉来感受属于他的独特的世界!

2024读后感推荐 《爱和自由》读后感其一


通过读书我们能够提高自身的素养,还能够开阔我们的视野。一个人要想获得伟大的成就,就必须多读多思。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2024读后感推荐 《爱和自由》读后感其一》,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在这本书中,蒙氏幼儿园的园长孙瑞雪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促成儿童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专注、宽容、坚强的、完整的人。

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你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你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

尽量给孩子爱,让他充分享受到爱,这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这一点人们是普遍认同的。但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理解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要了解孩子的发展状态。我们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一旦开始独立,父母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听话。”实际是孩子要成长!要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长,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需求。

当成人不能理解孩子的某些做法,而孩子在哭闹着坚持时,我们难道不能问个为什么吗?难道是孩子太贪心?不!不能用成人已经被世俗蒙蔽的思路去理解孩子。当你不知如何办时,给孩子自由难道不是个好办法吗?尤其在儿童小的时候,正是他的审美观形成和建构的时候,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在这个时候给孩子提供形成审美观的条件和机会。

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发展潜力的自由,充分认知的自由。有这种自由,他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摸清事物的规律,才能够去认识、认知。有了自由,孩子就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有兴趣,他就会反复做,就变得专注;在长久的专注中,他逐渐感知并把握了事物的规律;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他就愿意遵守它,就有了自我控制力。

[精华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推荐一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有些作品让人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精华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推荐一篇)”,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爱与自由》读后感。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知道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心情,感知儿童的苦难。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孩子的成长是每个家庭大事中的大事。然而,正如作者所提到的,我们不是不想去爱孩子,而是,我们是否具备了爱的能力、、、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面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己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能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己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能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能力。

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真的要有方法,做父母的也真的要不断地学习。如果因为爱孩子而毁了孩子不是太可悲和让人痛苦了吗?我从《爱和自由》学到的,该怎么爱我的孩子!我才有资格和权利对孩子说:“妈妈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