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10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庄子》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这些可以帮助到大家!
《庄子》读后感(篇1)
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是的。当看完庄子那些看似荒唐怪异的故事,反复揣摩这其间颠扑不灭的真理,才会发现原来你仅仅只是打开一扇大门,这扇大门通往本真朴质的天之道。人间数千年的悲哀,就在于世人只在世俗中寻求人生真谛,却没有超越世俗到旷野幽邃的宇宙中去寻求大道。庄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已经跳出三界,站在云端鸟瞰人间沧桑。“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万物。”
庄子就是这样的性格达人,他认为天下沉浊,不能讲严正的话,满书缪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他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始无终者为友。庄子一直在讥讽万代颠倒的世界,嘲笑那些为功名利禄蝇营狗苟之徒,讽刺那些为眼前蝇头小利毁坏天人和谐的小人。那些谋取权力之人以心灵的残缺和人格的扭曲来换取世俗所谓的福气,而庄子却宁愿做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的老龟,也不愿做供在高堂的占卜龟壳。庄子的飘逸和洒脱,正是他卓尔不群、高傲不羁的性格魅力托起的自由天空。在《庄子》天下篇中,阐述了最高的学问是探讨宇宙和人生本原的学问。
打开庄子的世界,有限的内篇无不昭昭弘道,万物依天道而行。何谓万道之本源?唯道。何为万物之源泉?唯道。人生本原又何在?庄子微笑轻轻点拨——人最大的智慧是意识到自己的渺小,人生不过蚁穴一梦。柏拉图说,人的灵魂来自一个完美的家园,那里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污秽丑陋,只有纯净和美丽。灵魂来到这个世界漂泊很久,寄居在一个躯壳里,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也忘记了家乡的一切。每当他看到、听到感受到这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就会不由自主的感动,会觉得非常舒畅亲切。他知道那些美好的东西,来自他的故园,于是他的一生都极力的追寻那种回忆的感觉,不断朝自己的故乡跋涉。依真性生存是庄学的核心。可我们都在人为的魔圈中生存,一切都是人为,我们早已迷失本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好的本性世界。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吧,人的生命历程就是灵魂踏上寻找美丽故乡的归途。
《庄子》读后感(篇2)
去伪存真
从《庄子·外篇·马蹄》初探庄子处世哲学
在《庄子》所有的篇目中,《马蹄》应该是其中篇幅最短的一节,也是其中构思最精巧简明的一节。庄子在文中以马喻人,以伯乐喻圣人,通过伯乐对马的摧残,揭露了所谓“圣人”之道对人性的摧残,着意宣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在《马蹄》中,庄子提到了“治天下者之过”、“圣人之过”和“工匠之罪”、“伯乐之罪”。这两过两罪反映了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否定人为的主张。同时,他还认为:
“龁草饮水,翘足而陆”是马之真性;“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是民之所乐。这也反映了他回归自然、重视人性的思想。综合以上两点,可以概括庄子的处世哲学为——去伪存真。
在庄子的处世哲学中,“真”是与“伪”相对立的两个概念。“真”代表着自然,而“伪”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即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让自然的、人性的东西自然而存。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论证庄子。
一、谈谈“去伪”
(一)伯乐治马
在常人看来,伯乐相千里马,治千里马,是很值得旁人尊重和佩服的事情。而在庄子看来却是“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马之死者已过半矣”。在文中伯乐对马匹“烧之,剔之,刻之,雒之”、“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此处两次连用10个动词,显出世人为了获得利益,而对自然生物所采取的种种极端的措施。
到此,马的遭遇越来越凄惨,由死去十二三到过半。庄子到此,叉开一笔后,又回到讲伯乐治马。此时,庄子对马的形容是“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将马的自由真率的性情和之前形成对比,突出人类对自然界所进行的改造给生物带来的不利。
最后,等到后来把车衡和颈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时,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马的聪明会使人产生与人对抗的态度,这是伯乐的错。他认为,人类的所作所为改变了原来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与马处于一种对立状态。
他在文中直接指出“伯乐之罪”也。
他认为,给自然生物加入人为的成分,就损毁了生物的“真性”。庄子认为“天人合一”,即人类和自然界的其他生物在宇宙当中处于同等的地位,人类并不能凭借主观意志改变生物的天性,不能将人类的主观意志强加于生物。如果我们这样做,至会适得其反,甚至扰乱原本和谐的自然面貌。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在混沌未开之时都是由气组成,正所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肯定了自然与人是有机的生命统一体,肯定了物我之间的融合。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但也否定了事物的发展。
(二)陶匠治埴木
在《马蹄》中,庄子提出“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这也从自然的本质上**了他的无为思想。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存在形式,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人们会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
庄子认为,世世称之的“伯乐善治马,而陶匠善治埴木”的这件事,是治天下者之过。这件事说明庄子是反对人们改变事物的。要求保留事物本来的面目。
(三)圣人治天下
在庄子的作品中,他不否认圣人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他也认为,圣人是“毁道德以为仁义”的人。在《庄子》中,他还提到“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在《马蹄》中,他提到天下开始出现迷惑与猜疑的原因是“蹩躠为仁,踶跂为义”;天下开始分离的原因是“澶漫为乐,摘僻为礼”。他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概括为“仁义乐礼”。“仁义乐礼”恰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其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端正社会风气的工具。
庄子认为,统治者运用“礼乐”的直接原因是“白玉毁”、“道德废”、“性清离”。社会不平等和不公平现象的根源是人们自己给自己增加的犯罪。如果人们普遍没有什么希望和要求,那么就不会出现气质偏差和道德败坏。
如果社会风气纯朴,民风素朴,那也就用不着“仁义乐礼”。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也即他一直所倡导的“无为”,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需要政治宣传、礼乐教育、仁义劝导吗?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二、谈谈“存真”
(一)马之真性
庄子认为马之真性是“龁草饮水,翘足而陆”。也就是说:马饿了吃草,渴了喝水,当性行为开始时,它抬起脚和脚使劲地跳跃。
马匹能够自由自在的享受大自然,不受拘束,没有纷争,没有羁绊,这就是马的真性情。马的真性情还表现在:“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踢”。
马能够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性情,这是一种快乐,一种自由。而庄子自己却不能自由自在的生活,要受时间,受社会制度的约束。在庄子看来,这不是自由,不是他的真情。
马的真性是“龁草饮水”,它只是动物,它如此自由自在,活的是真自“我”。悲喜由心生,是一种超脱;从马可以想到人,当人面对种种制度、规章时,心神往往被羁绊,被束缚了。
(二)埴木之性
他讲到“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这要联系庄子本人的生平来解析。曾错过蒙邑的漆园小吏的他,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生活很清苦。
他在道德上是一个非常诚实正直的人,有相当的优势和优势。生活在战国时期的他,保持如此正直的本性,往往会被人排挤,政治上受到打压,往往不得志。
他以木自喻,暗示自己不愿同流合污,不愿阿谀奉承。他的这种洁身自好的本性对后代中国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魏晋时期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唐代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宋代苏轼因卷入党派之争,而被罢官黄州。
“中规矩钩绳”非埴木之性,失去真正的自我,而去迎奉他人,这在庄子看来是万万不可办到的事情。庄子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人。在他的妻子去世之时,他“击盆而歌”。
别人问他为什么要如此这般。他的回答是:他妻子的死是一种解脱。
他对绝对自由的要求太高,所以除非用死亡来表现,否则是不现实的。
(三)民之真性
庄子认为民之真性是“织而衣,耕而食”,他认为这是人类共有的德行和本能。在上古人类天性保留最完善的时代,“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即:人们的行动总是那么持重自然,人们的目光又是那么专一而无所顾盼。
人民各得其所,其乐融融。他认为,山中的小路和隧道,水面上的船只和桥梁,村县之间的差异,都是人类的结果。这种措施损害了民之真性。
在《庄子》中,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能随手引入文章,或取譬喻,或作佐证。如:“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这种天人合一的社会状态,在庄子看来是最贤惠的世界。在“至德之世”时,庄子又进一步引入了“山、泽”保持其原始状态,万物欣欣向荣的状态。庄子把植被的繁茂与人们的幸福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人类的所为损害了民之真性,世上的圣人于是采取措施:“蹩躠为仁,踶跂为义”、“澶漫为乐,摘僻为礼”,而此时的人民已经失去了像生绢和原木那样保持其自然的本色的“素”和“朴”。对庄子人来说,圣人所崇拜的礼乐是人为的,所崇拜的仁义是遥不可及的。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冒险去寻求智慧和个人利益。庄子认为世上的不和谐是圣人的罪。
由于圣人们标榜“仁义乐礼”,人们的追求不再是织布穿衣,耕种吃饭。人为的“伪”因素让人类失去了原有的本能和天性,社会才会出现不和谐现象。庄子极力反对人为,提倡“天道无为”,人为自然的要比人为地好。
他认为“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这种思想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愚民思想,庄子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看待问题,这也是他的“无为”的政治思想。他的“无为”是以“无为”成“有为”,达到“无为而治”。
庄子的人生哲学包括对自然的态度、对人的态度和政治观点。他的处世哲学可以概括为“去伪存真”,即顺从天道,摒弃“人为”。
综上所述,总结全篇,由马及人,庄子在文中推从所谓“至德之世”,即在原始社会,人与禽兽为伍,与万物并生,无知无欲,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知,没有君子小人之别,处于“常然”,“是谓朴素”,是谓去伪存真。及至儒家圣人,提倡仁义礼乐,以匡正天下,使民自矜好诈,争归于利,罪大恶极!庄子反对“圣人”以仁义礼乐禁锢人的自由思想,主张个性解放,在当时来说,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同时,作者因主张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而向往愚昧无知的原始社会,显然,一定程度上这种思想又显得愤激,带有严重的消极虚幻性。
《庄子》读后感(篇3)
当然,这七个领域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来说太难了。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大概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完全不顾及“物质”而单纯追逐“精神”的超脱。
但庄子的人生境界却给我们一个提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庄子所提出来的“外化而内不化”,内在,是要我们把心灵逐渐腾空、把心中的杂念逐渐排除,最终,我们心底真正内化的依据能够有所秉承;而外在,则是本着内心的宽容和洞察的清明,随遇而安,不与世争,这样的化,可能会使我们把握好每一个当下、活好每一个当下,以一种从容的姿态,安详走过人生的整个流光。
这样,便少了很多纷争、少了很多矛盾,最后,我们会认识自己,达到一个合乎天地自然的自己的生命境界。因此,我们不仅要认真倾听内心的呐喊,更要积极回应。珍惜眼前的一切,活在当下。
至乐无乐
《至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颜回要去齐国宣传孔子的学说,孔子面有忧色。子贡离开座位,悄悄地问孔子:
“先生在上,学生想问一个问题,不知是否妥当。颜回要去齐国。他很担心。为什么?”孔子说:
“这个问题问得好!过去,管子曾经说过一句话,我非常感激。他说:
小口袋不能用来装大东西,短绳子也不能用来从深井抽水。这是说,每种东西都有固定的性能,都有一定的形体,只能从事与其性能相适应的工作,只能办成与其形体相适应的事情,既不能超越,也不能不及,超越和不及都会给它带来危害。现在颜回想要齐国。恐怕他会把尧舜、黄帝的功绩、燧人和神家的功绩告诉国王。
说到这里,齐王一定会用它来反省自己。反省而不得要领,那就会对颜回讲的道理产生怀疑。一旦被怀疑,颜回可能会被处决。
你不是听说过吗?过去,一只海鸟降落在鲁国的郊区。吕侯爵欢迎它来到寺庙,为它演奏了最优雅的曲子,并为它提供了最精美的食物。但是海鸟感到茫然和悲伤。他不敢吃一口肉,也不敢喝一杯酒。他三天之内就死了。
鲁侯这是以养活自己的方法来养活鸟,不是以养活鸟的方法来养活鸟,与鸟的本性不相适应,所以鸟不能生活。用养活鸟的方法养活鸟,那就是让它居住在森林里,漫步在沙滩上,漂浮在江湖中,觅食于鱼鳅间,与自己的同类共飞同止,与自己的伙伴同游共处。综怕人声嘈杂,为什么要用那嘈杂的声音来招待它呢?
《咸池》、《九韶》这些人们认为高雅的**,在洞庭的旷野中弹奏,鸟听到后会吓得高飞,兽听后会吓得逃走,鱼听到后会吓得深潜,就连一般的人刚刚听到,也不过是围观而已。鱼可以生活在水中,人们会淹死在水中。他们的表现不同,所以他们的好恶也不同。
正因为如此,圣人不要求不同的事物有相同的表现,也不要求不同的人做相同的事情。他只希望名誉与现实相符,工作与能力相符。这就叫做理通情顺而福气常存。
”这个故事是说,一种事物有一种事物的特性,一种东西有一种东西存在的特殊环境。如果想要维持一种事物,保存一种东西,就不能脱离了它的特性,不能改变其存在的环境,也不能用其他事物的特性要求它,用其他东西存在的环境对待它,否则的话,就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换言之,事物存在的最佳环境是与其原真性相对应的环境。
处在这种环境中,事物就安闲自在,这就叫做顺其自然;安闲自在,也就既不觉甘甜、也不觉得、苦涩,无知无觉,这就叫做混沌。自然和混乱是事物的最佳状态。
现世之人陷于滚滚红尘之中,诸多**,更应该怀着一颗宁静、谦虚的心去学习这顺其自然的智慧,这样,才能不被这红尘世俗所累,达到自然、混沌的最佳状态。
庖丁解牛
我读了保定和解牛的故事后感触良多。现主要列出以下几点:
①练习过程--“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庖丁杀牛的动作和其所发出的声音既配合《桑林》舞曲,又吻合《经首》乐章,令文惠君不禁感叹。庖丁说:
我花了三年的时间才能看到完整母牛的自然生理结构。可以说厨师有x射线的传播智慧。练习中有两个关键词: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天理”是自然的条理,“固然”是本来的样子。事实上,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原则应用到我们的研究中。
庖丁用心神代替感官,练成如此技艺,我们学生也可以用心去学习、感悟真谛。
② 操作技能:一个人有足够的准备和能力,经过训练,不是为了他能做事吗?俗话说,上台十分钟,上台十年。
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③工作状态--乐在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庖丁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他已超越了技术的层次达到了道的境界。每次工作后庖丁总是“为之四顾,为之踌躇”,乐在其中。我觉得始终处于创作的喜悦之中,是最难得的状态,而这不正是很多人所缺乏的一种状态吗?
研读《庄子》非一朝一夕之事,《庄子》不只是一部书,更是一个世界、一个与宇宙、自然相通的大世界。想要从中汲取更多营养,得学艺日精才是。
《庄子》读后感(篇4)
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人的身体和生命可以被消耗,但人类的思想仍然可以被继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道家面对残酷的现实,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
庄子的无己无功无名、逍遥放达的精神境界,是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庄子是隐士,但他又不同于一般的隐者。他的退休,不仅是为了躲避千变万化的邪恶现实,更是为了帮助老虎和暴政,更重要的是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深刻的人生哲学中去,就不会粗心大意地使用“否定”和“悲观”两个词。只要我们开始接触庄子,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被他开辟的思想园地所吸引。在那里,没有“撄人之心”的陈规,没有疲惫的奔波,也没有恐怖的空虚,更没有压迫的痛苦。
凡是纠缠于现代人心中那些引起不安情绪的因素,全都在庄子的价值系统中烟消云散。他扬弃世人的拖累,强调生活的朴质。蔑视人身的偶像,夸示个性的张扬,否定神鬼的权威总之,接近他时便会感到释然,在他年开创的世界中,心情永远是那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间,我们每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每个人的生命都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的命运也在我们自己的手中,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其实在你的内心中都会不经意的流露,你的心态会决定你以后的生活,是幸福还是奔波,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生命应该有所坚持,而生存可以随遇而安的,当你有这种境界的时候,你就不会为生活的一些小事去烦恼。生活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烦恼,用一棵平静的心去生活去面对发生在身上的不幸,换中心态你会发现原来不幸也是一种美看见自己内心中生与死的较量,看见我们可以活下去的那个希望,其实我们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乐生,做到顺应,做到当下的快乐,活好每分每秒。
真正到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对死亡说:我此生无憾。
《庄子》读后感(篇5)
仔细地看了一页又一页,一章又一章……
全书的内容分为十章。每一章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工作、身心健康等息息相关。认识了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人物,他的故事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独,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无拘围;他看破功名,不屑利禄,甚至对于死亡,他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边无际的奇思异想。
于丹这位教育家对于庄子的人物的确评价是综合性的,也是很适合让我们理解的。于丹说:“我们有什么样的眼睛,就有什么样的生活。人们可以从不经意的地方,从最小的细微处看出精妙的大道理。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是不是能够从这些细节里面真正去获得你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感悟。
人生应该怎么活?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这些问题时刻都会萦绕在我们耳边,或是深入到内心。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我们看到的世界是繁华的,忙碌的,这一切外在的东西恰恰左右了我们内心那一份最纯真的向往。过多地追求物质世界,使我们失去了最宝贵的年华,失去了欢乐的`时光和自由。终其一生,人们只为了两个字:名利。我们的眼睛看世界太多,看内心太少啊!正如书中所说,你可以了解世界,你可以了解他人,只有看见自己的心,才算是觉悟。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心中有无限愁苦?总觉得生活不眷恋我们?原因是我们太爱斤斤计较,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每当我陷入孤独总会感觉为什么别人都那么快乐,其实,寂寞也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境界。也许安静的环境更利于人去思考,所以孤独寂寞也并不愁苦。
时代的变迁使我们的思想也得以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否有利于我们呢?在当今这个时代,有各种大大小小的迷惑、困惑、诱惑、疑惑,当我们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思想是否还会坚定从容呢?“小惑易其方,大惑易其性”,小迷惑改变人生的方向,大迷惑改变的是人的本性。迷惑我们的有两个障碍:一是物质,二是世俗。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了物质的奴隶,精神也像幽灵一般飘摇不定。那么,我们还能看清我们的内心吗?还能看清我们自己吗?如果我们连自己还未看清怎么能看得清这个世界?心如明镜,这需要我们释放一切包袱,回归原本的自我,回归自然,这样才能聆听到我们内心最美妙的乐曲。
人,生来,睡不过一床,食,不过一碗。短短数十年,一晃而过,为了今后的日子不后悔,现在的生活还是简单朴素一点,保持单纯的好。否则太多牵挂,太多焦虑,岂不左右了自己明智的判断。记得动画片忍者神鬼里面老师对达芬奇说:问问你的心。言下之意,不要勉强自己,问问你自己的心是否快乐。
《庄子》读后感(篇6)
纵观整部《庄子》,所有理论,所有寓言,其实只有一个奥秘,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大道无非是一种规则。也就是说天地间所有规则都要合乎大自然的的规律,天之道才是大道!
人怎样才能知道大道呢?怎样才能安于大道呢?又怎样才能获得大道呢?当我们忘却一个一个人生坐标的参照,真正洞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把握人生独一无二的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人会遭遇太多太多的事情,一切机遇会来,一切风波会走,在每一个机遇中把握自己,这就是道家所说的合乎天地大道。
庄子最终要提醒世人的,叫做:“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谓之倒置之民”一个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质世界中,一个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中,这个人就本末彻底颠倒了。物质往往是一种利益,可以迷惑我们的判断;而世俗往往是一种言论,一种眼光,可以扰乱我们的价值观。如果一个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那么他就会彻底找不到自己内心真正的价值与力量。
人怎么样才能不丧失?怎么样才能不迷失?就在于我们应该明白:眼前遭遇的每一件事,最终都将被穿越。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享受当下,但这美好总会过去;有很多苦难的事情,我们要把它扛过去,这苦难也会过去。我们每个人都要牢记这句话“一切都会过去”。光荣会过去,辉煌会过去,苦难会过去。我们身边的一切都只是过往。就在我们的生命穿越其中的时候,我们要追究每一个当下的质量。
庄子说,在天地间,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叫善养生者。那么,什么人是真正了解自己内心的人呢?人生的大智慧是,为自己雪中送炭,而不要总是锦上添花。锦上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雪中送炭是为自己的。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重要的莫过于认知自己,以自己的生命合乎大道,这会让我们少走很多很多弯路。庄子认为,这个世界应该返璞归真。也就是说外在的道德少点,不要过分相信技巧,让我们回到最朴素、最本初的状态。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甚至有人不择手段获取利益和名誉。庄子对于我们现代人的意义在于,多一些内心朴素自然的淡薄,少一些投机取巧的刻意行为,否则,我们则有可能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迷失自己。我们怎样才能让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融进自然地大道之中呢?
庄子说:“虚无恬淡,乃合天德”。一个人自己的行为做到虚无恬淡,让心真正静下来,不慌乱,不迷茫,就合乎天德。在很多时候生命是会陷入绝境的。陷入绝境之后,只有依靠我们明确的判断和心底的冷静,才能使我们真正走出绝境。
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天地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合乎自然大道,最终每一个生命的成全就是这一句话:“每一个人的生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庄子》读后感(篇7)
经典书籍需要慢慢阅读,以便真正深入理解。当我第一次读《庄子》时,我不能有一个好的态度。我总是想一口吃成一个大胖子。结果,我一无所获,让我的心态陷入了一个更加焦虑的沼泽。我决定冷静下来,不求速度,只求质量。每天只读两三页,三十三章,共400多页,分配几个月。在此期间,多写阅读笔记,加深理解和记忆。
这两天只看了第一篇《逍遥游》,收获很大。了解庄子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无忧无虑地逃避名利的束缚,在宇宙和天地之间自由游荡,没有任何外力。庄子和老子一样,都是追求自由的人,比老子更热衷于无拘无束的自由。他可以忽略所有的世俗偏见或只是意见,世界声誉而不是建议,世界而不是沮丧,无论世界如何赞扬或诽谤自己,都不会改变他。这真的很难得。当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他必须坚持他认为正确的东西,不能转移别人的意志,否则他可能只是一个傀儡。俗话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一个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东西,如功业、名利等,要洒脱、坦荡、自由。
在某些人眼里,庄子逍遥的人生价值观可能有些消极,不值得赞同。但我们要承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庄子和老子一样,不是一个积极追求成就和成就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观。在战争频繁的时代,个人力量极其微薄。只有做好自己,才能超越苦难的生活。庄子的人生年龄是庄子思想诞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庄子睿智、豁达、有远见、有远见的个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庄子思想之所以千年如新,是因为它能引起广大人的共鸣。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热爱自由、毫无顾忌的性格,但由于各种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些人被社会规范、生活标准、对名利的忠诚等东西所掩盖。老庄思想代表着人类最原始、最无华的价值观,能够触动每个人内心的软肋。
我们不妨走路当生活困难或感到生活疲惫时,吸收庄子无忧无虑的思想,让心灵保持难得的安静和凉爽,以迎接更大的挑战。当然,你可以更多地依赖庄子,练习体验他无忧无虑的思想,在其中自由驰骋,获得轻松、无忧无虑的生活体验。
在我看来,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没有缺陷,被所谓的正统思想所排斥是不可思议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思想的天空,应该是百家争鸣,五彩缤纷,后人可以从中汲取丰富而不单一的思想营养。人生、国家和社会,需要博采众长,才能达到高质量,否则就会朝着不完善的方向发展。我觉得孔子和庄子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