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知行合一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5-27

知行合一读后感范例。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阅读了作品之后,我们一般对于这个作品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应该怎么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吐血整理的“知行合一读后感范例”,仅供大家参考,如果喜欢可以收藏!

您抓住了写作品读后感的精髓吗?完成了作品的阅读,我们内心的感慨一定会如喷泉般涌出。写读后感才能发挥每一本书的真正作用,下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知行合一读后感范例”。

在马华小弟的历史上,判断圣人的标准有很多,其中最为人们接受的标准是符合“三不朽”,即到的、功德、言辞。据说只有两个半人能做到,即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一半)。

孔老夫子自不必说,立儒家道德规范,创儒家学派,立万世之论,集三者于一身。另一个能被视为三不朽的就是明朝王阳明,熟悉明朝历史的人对王阳明应该都不陌生,而且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立德,他当官不收贿赂,帮助穷人,不畏生死,仗义执言,智斗权奸,不因人势小而欺之,不因势强而附会。

立功,他平定广西,福建,广东交界的民变,平定南昌的宁王宸濠之乱,为国家立了大功。立言,这就不得了了,心学的创始者,他独创心学,提倡知行合一,是后人公认和孔子,孟子,朱子排列为"四大家",.他的学术影响了正个明朝,直至现代,以至国外也有很多忠实粉丝。

我第一次见到王阳明是在高中历史课上。我看到老师告诉王阳明,心学是多么伟大,如何改变中国哲学。对我来说,只要记得考试内容,考得高分,我就不管你在历史上是什么。再次接触时已至大学哲学课,对我这种逃课的理科生来说,他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他;刚参加工作时,小年青闲来无事,翻看各类杂书时被这位王大人小时候离经叛道的故事、"守仁格竹"、"智斗刘瑾"、"龙场悟道"、"江西剿匪"、"平定宁王"等传奇故事吸收,渐渐开始留意这位传奇人物和他所开创的"心学".

工作十多年来,人生经验也渐渐丰富起来,各种起起落落后,对"心学"所揭示的强大智慧更加叹服,他所提倡的"致良知"、"知行合一"足以让人心定神明,让自身源于良知的本能智慧显露出来,对外在事物能觉察到事物的本质规律,顺势而行,事半而功倍。

要明白"心学"的全部奥秘是要孜孜不倦的追寻的,但"心学"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不一定要等到把整个"心学"理论都搞懂了才能能运用,只要你对其中的某一部分理论或处事方法有感悟,就可以在实际生活实践。以我自身为例来说,"知行合一"这四个字所倡导的"知"与"行"的有机结合,内心与行动的一致性,近年来就一直指引着我,俗话说"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现在社会的浮躁,个人对成功的渴望,很难让自己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的去做事,常常在懊悔自己的自控力,为自己的失败气馁时,多对照一下自己"知"与"行",感受自己内心的追求,往往能让自己找到行动的方向。

近来,我更多的精力开始从事服务性行业,对服务性行业来说如何吸引客户,如何保持客户忠诚度成为服务行业能否长久发展的关键,从王阳明"心学"智慧中我看到"极致"两字,并将"极致"作为我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奋斗目标。

延伸阅读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精选


高分作文网栏目推荐你阅读“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等专题内容。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会有种愉悦的感受。我们在写读后感需要注意的是,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写作品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锻炼哪些方面的能力?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1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读了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仍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看到度阴山写的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又有了再读王阳明的渴望。再次纵览王阳明的一生,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在为之肃然起敬。悟道心学、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这每一件于他人而言已是辉煌的一生,对王阳明来说不过是人生的一段经历,王阳明用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人生。再读王阳明,对心学又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致良知:守住心中底线。

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

王阳明的一生都是坚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所以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是非善恶之心,但很多时候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可以遮挡我们的良知,功利之心、贪欲之念、纵情之求,我们忘记了要时时打扫自己的良知,让它清澈、明净、透明,反而被自己的欲望层层包裹起来,忘记了良知的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现在想来,也有不忘良知的意义。不论我们走到哪里,要做什么,一定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不要偏离了良知的道路,不要与自己的初心越走越远。

致良知更重要的还要持之以恒。

王阳明在生命弥留之际,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像一道强光直抵我的内心,震憾、钦佩、叹服,仿佛一切的情绪都无法描述,我有了欲哭的冲动。一个人如果能光明一生,这是何等闪耀的人生,即便籍籍无闻,即便没有丰功伟绩,但这一生一定是无憾的是圆满是美好的。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这个世上终有善恶之分,有美丑之别,就是很多人无法把良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那些我们曾经坚持的、捍卫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欲横流中逐渐面目全非,逐渐不知所踪。

事上练: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军事上体现出来的雄才伟略,让人啧啧称赞,这就是心学表现出的力量。王阳明在各种战争中最后总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事上练。他是军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备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岁时,他就曾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并在并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事上练,才能以悬殊兵力平定宁王。

事上练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常常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空有远大的理想,却无从实现;似有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运气,却不知事上练,其实事事皆可练。

从一分一秒的时间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内心练得无比强大,把自己的本领练得无比强大,一个强大的人必能找寻到自己的梦想。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总能给人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华,能催生出前行的动力,能让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让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作者:赵景利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2

初见王阳明是在近二十年前的浙江绍兴的柯岩风景区,哪里有一块半立着的石板上简单地刻着他的名字和思想家的身份。再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文章里,他引用王阳明格竹子的实例是想告诉中国的大学生要重视实验的作用。这篇文章我教过两遍,但对于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思想成就仍是一无所知,甚至潜意识里觉得他是怪异另类的人。当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在课堂上深情而崇敬地述说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时,我被他那虔诚而认真、侃侃而谈的神情深深地感染。我既好奇又有些惭愧,好奇的是一个初一的学生怎么会对那些枯燥的哲学言论有如此的兴趣;惭愧的是我把王阳明的书收到书架里近一年多了,就是不想看,也觉得看不下去。我当时就对那个孩子表示感谢,感谢他激发了我了解王阳明的热情和决心,承诺他读完书后一起交流心得。

哈佛大学把王阳明的思想看作是二十一世纪影响最大的学说。读完此书后,我也对此赞同不已。觉得现在的一些心灵鸡汤式的语句多少都在借用或出自王阳明的理论中。如“听从内心的召唤”“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最无敌”等。度阴山深入浅出的分析,具体详细的实例,平实而又流畅的文笔,都让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王阳明心学的内容主要是“心即理”,他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就像人生下来就会吃饭一样自然。而良知就是明是非知善恶。人一生都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良知,达到致良知的目的和境界,就能成为圣人。他致良知的步骤是“无善无恶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比敬佩王阳明的才华和学识,更赞叹他的自信和尽善尽美成为圣人的崇高志向。渴望他的学说能让更多人接受,享受到生命过程的幸福和美好。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3

在工作之余读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此书不是长篇大论,而是以王阳明传记的形式将他一生的辉煌经历和心路历程呈现给我们,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知行合一强大的力量,找到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任何一个优秀人士的成长都不会一帆风顺,王阳明也是如此。王阳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很曲折的。他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静。他所经历的挫折和坎坷给他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促使他悟道。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能够万世流传,让人拜读后回味无穷,是因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锻炼内心平静面对,而后深思熟虑总结经验。 王阳明在被放逐到龙场驿时,那里荒僻虫蛇众多、瘴气流行,接近于山顶洞人居住时代。他在艰苦流放时期沉静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没有能力改变外部环境的,只能适应环境。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生哲理:不经风雨,就不能见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长,让人成熟。

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呢?或许我们有离家远、上夜班、不公平、杂事多、工作辛苦等的种种抱怨,但是这些是我们短期内能改变的吗?我们能做的就转变心态,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我们的工作时,就会发现之前的那些抱怨不过是子虚乌有啦。这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一部分,教会我们感谢逆境。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4

阅毕。从王阳明成长为圣贤历程来阐述其心学如何练就的,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易懂,从中受益匪浅。无评论,摘抄一些可反躬自省或勉励前行的佳句:

1.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2.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

3.无论是对理想还有生活从未绝望过。

4.凡是你能预料的事大都不会发生;凡是你没有预料到的,毫无意外地肯定会发生。

5.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时刻要光明自己的良知。

6.古来就有希望亲民的人,然而由于他们不知道止于至善,而使自己的私心陷于卑微的琐事中,因此将精力消耗在玩弄权谋智术上,从而没有了真诚的仁爱恻隐之心。春秋五霸这些功利之徒就是这样的。

7.从磨难中得到了真谛,人只要时刻格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8.不要在顺境中磨灭了智慧、意志与内心的满腔热血。

9.人类最悲痛的事就是遗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遗忘,漫长的时间则是罪魁祸首。

10.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把致良知坚持到底,所以我们缺乏不动如山的定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烦恼由此而生。

11.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不释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

12.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让你的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吠声吠影,更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甘心做“权威”的牺牲品。

1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4.如果良知是太阳,那么七情就是浮云。太阳是移动的,不可能总停留在一处,无论何处,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天空即使布满乌云,可你还是能看得清,这就是良知的妙用。而这妙用无非是掌握一个度罢了。按你所说的,因为云能遮日,就要抹去天生的浮云了么?

15.批评、指责、抱怨,都是我们疯狂生长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在联合作怪。

16.若自己的确清白方正,纵然世人都毁谤他,又不能说倒他,能将他怎么样?这就如同浮云遮日,如何能损坏太阳的光辉?若自己是个外貌恭敬庄重,而内心空虚无德的人,纵然无人说他坏话,他隐藏的恶终有一天会暴露无遗。

17.遭受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要强烈控制自己的情绪。

18.要做到自信,必须时刻光明你的良知,让它拥有道德和智慧。

19.人必须通过做事来磨炼自己的心志,磨砺自己的心境。

2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1.只要经常怀着一个‘自然而然,不焦急’的心,耐心地去用功,别人嘲笑你、诽谤你、称誉你、侮辱你,你都不介意,功夫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你不要管,只是闷头在良知上用功,时间久了,你就能体会到快乐了。

22.只要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3.一个情绪总受到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2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5

万法归宗都是一样的道理,不变的规律。而圣人就是成功解说人。心学讲人,已近乎于道。世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社会要和谐,则趋利需公平互利,趋利之心本无善恶。事实上程朱理学教人于礼趋利,心学教人凭良心趋利,于礼与凭良心溯本追源当是异曲同工,礼无完礼,亦非人人能知礼,而良知为人之天性,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王阳明说人人都能成圣,因为这些道理人人都会,孩提时会的长大了却不会,我们只是被欲望蒙蔽了良知而已。要想保持良知不被蒙蔽,就得强大你的心,而知行合一就能不断锤炼你的心。孟子说我善养浩然正气,只有一颗强大自信的心才能焕发出这种傲人的浩然正气。心学最重要的教人言行一致,宁为真小人,不做伪君子,人最憎恶的是那些口是心非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世上之人表里不一,总言身不由己。道理都懂,但利之所在则言不由衷行不由心。是人皆宜被欲望蒙蔽了良知,只有事上炼心,方能固本培元,不改本心。对心学理解就是:人生于社会中,求利要互惠互利,时刻牢记于心,事事遵循,当这已成为你的习惯,你坚不可破的信仰时,这已成为王阳明所说的圣人。该书作者对心学解说中有些过分先入为主,强词夺理之嫌。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6

这书是以故事为主导的传体。但作者一下把王阳明捧到前无古人的高度,这是作者不顾事实,一下又把王阳明贬到地下,一文不值,这也是不顾事实。作者的心学可修偏了。王阳明是个了不起的人,尽管我不同意他的学说的主要和关键部分,但不影响他在黑暗的明朝为百姓发光,成为黑暗中的光明。如果不看他心学的精髓或作者说的什么终极真理,其他部分很多是对我们有帮助的。他说的要凭良知做事,不能将犹豫思考后的趋利感受认作良知,要学习知识,并断在实践中检验发现错误改正错误,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良知的光明。但这些之外,导致这学说成为异端甚至罪犯无罪辩护依据的是,无政府主义,唯心主义,这些让心学变为私欲邪道的开脱和教唆犯。他说,每个人都有良知,心里就有天理,心的感受就是天理良知,且不需外求,不用借助外力就自知良知天理,不需要像外人学习,心的第一感受就是真理 ,不用听别人的,与自己心的感受不符的都是错误的,没有人可以支配自己,自己的心是主宰自然甚至天地神鬼的,人人都是圣人。人一出生就是,就天然不需要学习就自始知道天理良知。凡事问心就行。验证的方法是任何事心里第一个直觉感受就是天理良知了,照着做就不会错。。。这些才是他的精髓诀窍。但显而易见这些錯的太离谱,这些对天生就是真圣人的来说还差不多,但哪有自小不学习的呢。他居然说打仗有良知就能赢,不用学兵法。他弟子听闻说那我就可以领兵打仗去了。他又说没那么容易,要不停的在事上练…这就是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玄乎其神。因为王自己也有重要的内心矛盾,一直没有解决,他是个三心二意的人,立场不坚定也不愿承认失败和否定自己不行。虽然这对我还比较简单。哈哈。他一会佛一会道一会儒,最后修儒,一方面是他建功立业心太强,功名心放不下。另一方面是他的家风很好,祖上传下来就是以良知办事。最后他为了功名钱上了科举入了儒派。不过他自始用道教方法修身养性 这也是祖传的爱好,但要命的是一直吃丹。他想得道成仙得不了,对老道长二十年前的预言说二十年后还会再见及指教接受了,可二十年后见到道长却毫无好奇心,无法理解。我肯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让道长说怎么一见面就知二十年后一切及运数。求知了还可以记录下来给今天的我们看嘛。这可看出他求道心不死,以致后来多次公开否定道佛,却暗里修用。矛盾的两面派。最后我认为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有能力的好人。愿他的轮回总有得到正解和正果的时候[微笑]

[读后感模板]《知行合一》读后感篇二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在阅读过程中,我们经常为作者精妙的文笔所叹服,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已为您准备好了《[读后感模板]《知行合一》读后感篇二》,供大家参考,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些许帮助。

人心本无善恶之分,当你的心处于无善无恶之时,才是力量最强大的时候。就像我在工作中,会接触很多小孩子,每个人的本能反应都会喜欢特别懂事乖巧的小孩子,但是有时候我真的要被特别捣蛋的孩子给气到了,我想不到制服她的办法,束手无策时容易让自己心烦意乱,内心特别烦躁,但是我又不能发脾气,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我的良知告诉我,我可以解决问题的,只要站在孩子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只要满足他们自己内心小世界的需求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小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仅要用爱去教育她,更要感性中带点理性地去和她们相处,王阳明提出万物一体,无非是希望每个人都发自良知地去爱人,爱世界,爱天地万物。仁者爱人,更何况,小孩子的本性都是纯真的,有什么理由不多爱他们一点呢。

在适宜的时间做良知认为是最好的事,就足够了,变动不居,刚柔相易。

王阳明认为,七情唯有适当地表露出来,才能让你的心更为强大,由此不动心。?七情就是雷区,只有把雷在平时排除干净,当火来时才不会大爆炸。做到这点,也就恢复了活泼泼的心的本体。

程颐说“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会出现悲观和乐观的态度,良知的指引会告诉你,悲观的念头是错误的,迎难而上后你会发现原来当初的困难其实根本就微不足道,只是需要在那刹那间,你要有勇气地去做出正确的'抉择,搞定困难的关键点还是在自己的心中,只是看你求还是不求,只要你求,你的心能满足你所有的要求,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你懂得了良知的力量,你的良知会“格物的“意”,也就是“正”这个不好的念头,修身在正其“心”,心有良知,无所不知,修心在意其“诚”。

如果有人对你嗤之以鼻,息思虑,切勿动气,正好这是一个让自己内心强大的机会,锻炼心性,像这种清高又居功自傲的人,我们不趋之若鹜。就像书中所说的,所谓“自信”不是被动地坚信自己“问心无愧”,而是要把遇到的坎坷、磨难当作正面的东西,要把它当成是砥砺人、磨练人的东西。而且你应该感谢它,荣誉是从正面磨砺你,诽谤和侮辱是从反面磨砺你。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1000字简短


一本好书给人带来的收获和感悟是无穷尽的,读作者的作品会让人忍不住进行思考。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想必你正在收集整理作品读后感范文吧!编辑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感谢您的参阅。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1

最近小女看了几本闲书,无意中使得自己的价值观逐渐的清晰起来。青灯夜读时拍案惊呼,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之后一段时间,心中像揣着个兔子,欢喜又慌张,总想找个合适的人交流。那天碰巧见了天则所的经济学家,我固执的认为顶级的学者是不分领域的,任何学科和哲学都是互通的,于是抓住机会莽撞的请教了几句。

“老师,近些年来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量子在被观察之前,状态是不确定的,一旦被观察,状态即确定。那么,这世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我可以这么回答你:这世界一定不是唯物的。”

我大惊:“那我们上学这么多年岂不是上了大当?!”

“了解一种思维模式怎么能叫上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校里教的仅仅是普世价值观,你的价值观还需要你自己去探索。明代大家王阳明曾经说过‘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你所说的量子力学的理论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看看无妨。”

于是,我拿起这本书来。

其实我对人物传记非常不感冒,太多渲染又太多演绎,成王败寇事后诸葛。但是这本书我仔仔细细的看了两遍。尤其是书尾的十几页,让我终于把最近看的几本“闲书”串了起来,最终,可以说,坚定了信仰。

几本闲书,一本是量子力学,一本是《与神对话》,一本是《知行合一王阳明》,三本看似不相干的书写的是一个内容。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携带者丰富的感知和经验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用量子纠缠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是由无数量子组成的,而量子之间有纠缠关系。我们的经验,会映射到呈纠缠态的其他量子上去,而其他量子的经验也会映射到我们身上。用与神对话的逻辑来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神,人活在世不过是为了经历和验证个体的神性。用王阳明的心学解释,就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直觉。人人都有,而且有时候特别强烈。当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通常第一反应就是直觉,不设条件且不计后果。第二反应,是有条件的。比如当我们遇见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不喜欢这个人,不喜欢做这件事,这是无条件的第一反应。但是如果我们敢对这个人表达不满之情,就会被人排挤或者报复,如果我们敢对这件事表示拒绝,就会丢业绩丢饭碗,这是有条件的第二反应。经过或短或长的思想斗争,我们服从于第二反应,即妥协。长此以往,我们便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认识也越来越偏离。

致良知就是正视自己的直觉,尊重自己的直觉,践行自己的直觉,懂得自己的心灵/直觉/良知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是使我之所以为我的唯一理由。我们生而为人,一个躯体和一个灵魂相伴一生,不是贵在我们能做到那些人人都能做到的事,而是贵在按照自己心灵的意愿去走完自己的人生。这个观点是我以前就模糊认识到的,同时也是这三本闲书一致的论调。

再说信仰。我的信仰是爱。我认为爱是人生的来处和归宿,我们从相爱的人中间来,到爱我们的人记忆中去。我认为爱是我们成长的标志,只接受不付出的父母之爱使我们存在,男女互相滋养的爱使我们自信,为人父母的无条件付出的爱使我们成熟,对天下众生的慈悲之爱是我们的终点。爱孕育我们,爱成就我们,爱升华我们,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如何去爱?用良知。因为爱是装不出来的。唯有用良知,用直觉,用心灵,才能爱。所以,尊重自己的感受,保持敏感,保持单纯,保持清醒,方可不枉此生。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2

初见王阳明是在近二十年前的浙江绍兴的柯岩风景区,哪里有一块半立着的石板上简单地刻着他的名字和思想家的身份。再次看到这个名字是在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文章里,他引用王阳明格竹子的实例是想告诉中国的大学生要重视实验的作用。这篇文章我教过两遍,但对于王阳明的生平经历思想成就仍是一无所知,甚至潜意识里觉得他是怪异另类的人。当一个十三岁的少年在课堂上深情而崇敬地述说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理论时,我被他那虔诚而认真、侃侃而谈的神情深深地感染。我既好奇又有些惭愧,好奇的是一个初一的学生怎么会对那些枯燥的哲学言论有如此的兴趣;惭愧的是我把王阳明的书收到书架里近一年多了,就是不想看,也觉得看不下去。我当时就对那个孩子表示感谢,感谢他激发了我了解王阳明的热情和决心,承诺他读完书后一起交流心得。

哈佛大学把王阳明的思想看作是二十一世纪影响最大的学说。读完此书后,我也对此赞同不已。觉得现在的一些心灵鸡汤式的语句多少都在借用或出自王阳明的理论中。如“听从内心的召唤”“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最无敌”等。度阴山深入浅出的分析,具体详细的实例,平实而又流畅的文笔,都让我对王阳明的思想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王阳明心学的内容主要是“心即理”,他认为人生来就有良知,就像人生下来就会吃饭一样自然。而良知就是明是非知善恶。人一生都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良知,达到致良知的目的和境界,就能成为圣人。他致良知的步骤是“无善无恶心之本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比敬佩王阳明的才华和学识,更赞叹他的自信和尽善尽美成为圣人的崇高志向。渴望他的学说能让更多人接受,享受到生命过程的幸福和美好。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3

我是读完本书一个半月才来写书评的,这本书真的让我爱不释手,王阳明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本天资聪颖,年少时走了一些弯路,但这些弯路是相对于他后来潜心开辟的并铿锵行进的“心学”大道来说的,其实他的每一段弯路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只不过王阳明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企盼,那就是成为圣人,这也注定了王阳明一生的艰辛与万世的荣耀。作者的写作手法让我印象很好,把人物传记写出了惊奇小说的节奏和味道,但又让人觉得历史就是如此,没有神神叨叨的事件和故作玄虚的语言,尤其是王阳明不久于世的那一段描写,让我好像在眼看着亲人将要离世,心有戚戚然。作者的写作成效大大超过了我的逾期!

对王阳明心学有了更逼真和更深刻的认识,其中核心的有两点,一是从心之良欲,这要求人要不受外力左右地去修身养性立德,要经受住许多考验和诱惑,常擦心灵之境,不断去除杂念,提纯本心,这一步保证了做事的正义和方向的正确,这样才能走的长远,这也是我党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和以德为先的深层次原因吧;二是不犹豫不畏惧不懈怠的“事上练”,“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做到”,阳明心学更加突出了“做”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它是不惧跌打、包容失败、久久为功的,去做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唯此才能不断发掘“良知”的能量,激发身心的潜力,积小胜为大胜。简单概括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阳明心学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也很能振奋精神。到时如果只停留在了解和感悟的层面,不落在实践和调整的层面,那我也只是又喝了一碗“心学”牌鸡汤而已,只是在替别人的励志人生空励志白喝彩而已。

所以,最核心的还是事上练啊!借此自勉!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4

这是一本有意义的好书。

本书主要以时间线为准,叙述了王守仁王阳明的一生,摈弃了很多无用的内容,只通俗的讲述了王阳明创立和发扬心学中的关键事迹,王阳明的形象性格跃然纸上,生动灵活。

王阳明一生中关于心学的重大事件有三个,贵州龙场悟道,总结出心学的关键:知行合一。开始心学路程;江西南昌,总结出致良知,完善了心学的灵魂,从而心学上升到哲学理论;浙江余姚总结出四句教,可以说是通俗指导人如何实践心学。至此心学近乎完善,从而发扬光大。

王阳明的心学无论如何是从朱熹的理学中冲破牢笼而出的,生动灵性,可还是多半离不了格物致知。王阳明的心学中的知行合一,不过是格物致知的升华版。存天理灭人欲同样也是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础。总的来说,王阳明给我的感觉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巨人高出一头,同样是黄金,不过斤两不同。

心学贴近生活,指导人的生存和生活实践。他的理论是一切道理都在心中,无需外求。其实人人都或多或少懵懵懂懂了解一些,王阳明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宗旨,尽力发扬心学。明朝当时的科举环境和他的心学理论格格不入,心学在他死后慢慢没落。心学是教人做人的学问,让人活的快乐,心安理得的学问,是人人都该学的学问。

心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人都有良知,可有些人的良知被蒙蔽了,像镜子沾染了灰尘污泥,擦拭后就焕然一新。如果想做好人,可以学习心学阅读此书。

总结:人生不过如此,只求无愧于心。

王阳明知行合一读后感 篇5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读了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仍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看到度阴山写的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又有了再读王阳明的渴望。再次纵览王阳明的一生,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在为之肃然起敬。悟道心学、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这每一件于他人而言已是辉煌的一生,对王阳明来说不过是人生的一段经历,王阳明用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人生。再读王阳明,对心学又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

致良知:守住心中底线。

致良知就是用良知去为人处世,王阳明心学认为人心中有个能分是非善恶的良知。

王阳明的一生都是坚持按良知的指引去做,所以做到了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都有自己的是非善恶之心,但很多时候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可以遮挡我们的良知,功利之心、贪欲之念、纵情之求,我们忘记了要时时打扫自己的良知,让它清澈、明净、透明,反而被自己的欲望层层包裹起来,忘记了良知的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说“不忘初心”,现在想来,也有不忘良知的意义。不论我们走到哪里,要做什么,一定不要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不要偏离了良知的道路,不要与自己的初心越走越远。

致良知更重要的还要持之以恒。

王阳明在生命弥留之际,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像一道强光直抵我的内心,震憾、钦佩、叹服,仿佛一切的情绪都无法描述,我有了欲哭的冲动。一个人如果能光明一生,这是何等闪耀的人生,即便籍籍无闻,即便没有丰功伟绩,但这一生一定是无憾的是圆满是美好的。

王阳明认为人人皆圣人,因为每个人都有良知,但这个世上终有善恶之分,有美丑之别,就是很多人无法把良知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那些我们曾经坚持的、捍卫的、遵循的良知,在物欲横流中逐渐面目全非,逐渐不知所踪。

事上练:做到知行合一。

王阳明在军事上体现出来的雄才伟略,让人啧啧称赞,这就是心学表现出的力量。王阳明在各种战争中最后总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事上练。他是军事才能不是天生的,不是突然具备的,去了解他的一生,在他15岁时,他就曾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从小就喜欢排兵布阵,并在并在江西一次又一次的剿匪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事上练,才能以悬殊兵力平定宁王。

事上练就是做到知行合一,也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是在实际中,我们常常做了说话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我们空有远大的理想,却无从实现;似有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我们常常抱怨没有机会、没有平台、没有运气,却不知事上练,其实事事皆可练。

从一分一秒的时间开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自己的内心练得无比强大,把自己的本领练得无比强大,一个强大的人必能找寻到自己的梦想。王阳明的心学似乎总能给人一种力量,在冥冥之中能重新焕发出精神的光华,能催生出前行的动力,能让平淡的日子有了更多的力量,让平凡的生命有了更美的追求。作者:赵景利

读后感精选: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个台阶,那么在人的一生中将有千万道台阶等着我们去跨越。我们在平常要多读一些具有知识含量的经典书籍。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读后感精选: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阅读。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1】

趁暑假假期,读了一本朋友介绍的《知行合一王阳明》。

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史学硕士度阴山,由于他欣赏的唯心主义使他认识了王阳明,在后来的学习道路上,经过十年呕心沥血,终得厚积薄发之作。

此书主要解读了知行合一这一哲学理念以及其创始人王阳明的通俗全传,也可以说是一部从知行合一的角度来呈现王阳明传奇人生的传记。这就不得不说到王阳明。

王阳明,浙江宁波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心学创始人,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其阳明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它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批判了格物致知的内在矛盾,并主张心即理,提出知行合一的口号。

知行问题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相当古老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王阳明的立场是知行应当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道德是人的指导思想,人的行动要按照要始终遵循道德才能达到“良知”的工夫。

王阳明的心学,讲究的是人人平等,讲究的是光明良知,讲究的是内心的平静。朱熹主张去心外格物,而王阳明则认为物就在己心,只要良知是光明的,就能得到其中的真谛,现在所做的事不过是对心学悟道的践行而已。自龙场悟道以来,王阳明的仕途就变得光明起来,南赣剿匪以及平定宁王都是他心学的运用。我认为在他的心学中有心理学的应用,似乎他的心学可以运用到任何领域,而王阳明则解释为这都是良知的作用。

王阳明提倡众生平等,人人都可以成为圣贤,所以每个人都不应该把自己看的轻贱,但其在剿匪时却因为士兵剿匪时士气不高,当众砍杀了几名士兵以儆效尤。既然他提倡众生平等,那他又为何以别人的生命来换取其他人的前进,这无疑违背了他提出的观点。不过王阳明也说自己在运用战术的时候是违背良知的,所以他在以后的讲学过程中从没有提过这些战术的运用。天地间的心是人,而人的中心则是良知,只要良知光明,便可所向披靡。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贯彻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都一样贵在知行合一。“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带“知”,做到知行合一;也要坚持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统筹兼备、多管齐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日常行为规范。

所以“知行合一”这一思想,更强调的是个人精神修养与精神境界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谈及人的行为我们就要知道,正确的认识可以积极影响人的行为;错误的认识则消极人的行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认识,因此只要我们对其进行必要的正确引导就会积极影响人的行为。在我们进行必要的正面教育、使人们在内心存在对核心价值观的“知”后,还要在持久的实践中不断产生正面的社会效果,最后才可能使人们自觉行动。

知行合一,习近平总书记推荐了六次的哲学理念。以其为基本,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该如何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该如何培育和践行;以及对当代年轻人“十六字诀”新要求。

看完这部书后,感觉更深的是对自身认识的提高,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认识,还有自己在道德行为上的认识。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2】

阅毕。从王阳明成长为圣贤历程来阐述其心学如何练就的,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易懂,从中受益匪浅。无评论,摘抄一些可反躬自省或勉励前行的佳句:

1.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如月;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圆。

2.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

3.无论是对理想还有生活从未绝望过。

4.凡是你能预料的事大都不会发生;凡是你没有预料到的,毫无意外地肯定会发生。

5.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时刻要光明自己的良知。

6.古来就有希望亲民的人,然而由于他们不知道止于至善,而使自己的私心陷于卑微的琐事中,因此将精力消耗在玩弄权谋智术上,从而没有了真诚的仁爱恻隐之心。春秋五霸这些功利之徒就是这样的。

7.从磨难中得到了真谛,人只要时刻格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8.不要在顺境中磨灭了智慧、意志与内心的满腔热血。

9.人类最悲痛的事就是遗忘,恩情、仇恨都能被遗忘,漫长的时间则是罪魁祸首。

10.我们很多人都不能把致良知坚持到底,所以我们缺乏不动如山的定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烦恼由此而生。

11.一个人如果在年轻时代不释放自己最本真的性格,他这一生将是不完美的。

12.要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最根本的就是不要做自己的心的奴隶。让你的心不要迷信权威,不要人云亦云,吠声吠影,更不要违背自己的良知,逆来顺受,甘心做“权威”的牺牲品。

13.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4.如果良知是太阳,那么七情就是浮云。太阳是移动的,不可能总停留在一处,无论何处,只要有一线光明,就全是阳光所在。天空即使布满乌云,可你还是能看得清,这就是良知的妙用。而这妙用无非是掌握一个度罢了。按你所说的,因为云能遮日,就要抹去天生的浮云了么?

15.批评、指责、抱怨,都是我们疯狂生长的表达欲和表现欲在联合作怪。

16.若自己的确清白方正,纵然世人都毁谤他,又不能说倒他,能将他怎么样?这就如同浮云遮日,如何能损坏太阳的光辉?若自己是个外貌恭敬庄重,而内心空虚无德的人,纵然无人说他坏话,他隐藏的恶终有一天会暴露无遗。

17.遭受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要强烈控制自己的情绪。

18.要做到自信,必须时刻光明你的良知,让它拥有道德和智慧。

19.人必须通过做事来磨炼自己的心志,磨砺自己的心境。

2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1.只要经常怀着一个‘自然而然,不焦急’的心,耐心地去用功,别人嘲笑你、诽谤你、称誉你、侮辱你,你都不介意,功夫上无论是进还是退,你不要管,只是闷头在良知上用功,时间久了,你就能体会到快乐了。

22.只要在内心的良知上用功,良知光明了,它会指引你,做到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23.一个情绪总受到外界控制的人,根本不可能有幸福感。专心在良知上下功夫,用良知去做事,你就能获得幸福,成为心灵的圣人。

2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3】

我是读完本书一个半月才来写书评的,这本书真的让我爱不释手,王阳明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他本天资聪颖,年少时走了一些弯路,但这些弯路是相对于他后来潜心开辟的并铿锵行进的“心学”大道来说的,其实他的每一段弯路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了不起的成就,只不过王阳明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价值企盼,那就是成为圣人,这也注定了王阳明一生的艰辛与万世的荣耀。作者的写作手法让我印象很好,把人物传记写出了惊奇小说的节奏和味道,但又让人觉得历史就是如此,没有神神叨叨的事件和故作玄虚的语言,尤其是王阳明不久于世的那一段描写,让我好像在眼看着亲人将要离世,心有戚戚然。作者的写作成效大大超过了我的逾期!

对王阳明心学有了更逼真和更深刻的认识,其中核心的有两点,一是从心之良欲,这要求人要不受外力左右地去修身养性立德,要经受住许多考验和诱惑,常擦心灵之境,不断去除杂念,提纯本心,这一步保证了做事的正义和方向的正确,这样才能走的长远,这也是我党选拔干部坚持任人唯贤和以德为先的深层次原因吧;二是不犹豫不畏惧不懈怠的“事上练”,“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做到”,阳明心学更加突出了“做”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它是不惧跌打、包容失败、久久为功的,去做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唯此才能不断发掘“良知”的能量,激发身心的潜力,积小胜为大胜。简单概括就是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阳明心学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也很能振奋精神。到时如果只停留在了解和感悟的层面,不落在实践和调整的层面,那我也只是又喝了一碗“心学”牌鸡汤而已,只是在替别人的励志人生空励志白喝彩而已。

所以,最核心的还是事上练啊!借此自勉!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4】

最近小女看了几本闲书,无意中使得自己的价值观逐渐的清晰起来。青灯夜读时拍案惊呼,原来这世界上还有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之后一段时间,心中像揣着个兔子,欢喜又慌张,总想找个合适的人交流。那天碰巧见了天则所的经济学家,我固执的认为顶级的学者是不分领域的,任何学科和哲学都是互通的,于是抓住机会莽撞的请教了几句。

“老师,近些年来量子力学理论的发展,让我们认识到,量子在被观察之前,状态是不确定的,一旦被观察,状态即确定。那么,这世界到底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

“我可以这么回答你:这世界一定不是唯物的。”

我大惊:“那我们上学这么多年岂不是上了大当?!”

“了解一种思维模式怎么能叫上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学校里教的仅仅是普世价值观,你的价值观还需要你自己去探索。明代大家王阳明曾经说过‘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你所说的量子力学的理论倒有些异曲同工之妙,看看无妨。”

于是,我拿起这本书来。

其实我对人物传记非常不感冒,太多渲染又太多演绎,成王败寇事后诸葛。但是这本书我仔仔细细的看了两遍。尤其是书尾的十几页,让我终于把最近看的几本“闲书”串了起来,最终,可以说,坚定了信仰。

几本闲书,一本是量子力学,一本是《与神对话》,一本是《知行合一王阳明》,三本看似不相干的书写的是一个内容。

我们每个人生下来不是一无所知的,而是携带者丰富的感知和经验的独一无二的个体。用量子纠缠的理论来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是由无数量子组成的,而量子之间有纠缠关系。我们的经验,会映射到呈纠缠态的其他量子上去,而其他量子的经验也会映射到我们身上。用与神对话的逻辑来解释,就是每个人都是完整的神,人活在世不过是为了经历和验证个体的神性。用王阳明的心学解释,就是致良知。

良知就是直觉。人人都有,而且有时候特别强烈。当我们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通常第一反应就是直觉,不设条件且不计后果。第二反应,是有条件的。比如当我们遇见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不喜欢这个人,不喜欢做这件事,这是无条件的第一反应。但是如果我们敢对这个人表达不满之情,就会被人排挤或者报复,如果我们敢对这件事表示拒绝,就会丢业绩丢饭碗,这是有条件的第二反应。经过或短或长的思想斗争,我们服从于第二反应,即妥协。长此以往,我们便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认识也越来越偏离。

致良知就是正视自己的直觉,尊重自己的直觉,践行自己的直觉,懂得自己的心灵/直觉/良知是独一无二的无价之宝,是使我之所以为我的唯一理由。我们生而为人,一个躯体和一个灵魂相伴一生,不是贵在我们能做到那些人人都能做到的事,而是贵在按照自己心灵的意愿去走完自己的人生。这个观点是我以前就模糊认识到的,同时也是这三本闲书一致的论调。

再说信仰。我的信仰是爱。我认为爱是人生的来处和归宿,我们从相爱的人中间来,到爱我们的人记忆中去。我认为爱是我们成长的标志,只接受不付出的父母之爱使我们存在,男女互相滋养的爱使我们自信,为人父母的无条件付出的爱使我们成熟,对天下众生的慈悲之爱是我们的终点。爱孕育我们,爱成就我们,爱升华我们,爱是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但是如何去爱?用良知。因为爱是装不出来的。唯有用良知,用直觉,用心灵,才能爱。所以,尊重自己的感受,保持敏感,保持单纯,保持清醒,方可不枉此生。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5】

这是一本有意义的好书。

本书主要以时间线为准,叙述了王守仁王阳明的一生,摈弃了很多无用的内容,只通俗的讲述了王阳明创立和发扬心学中的关键事迹,王阳明的形象性格跃然纸上,生动灵活。

王阳明一生中关于心学的重大事件有三个,贵州龙场悟道,总结出心学的关键:知行合一。开始心学路程;江西南昌,总结出致良知,完善了心学的灵魂,从而心学上升到哲学理论;浙江余姚总结出四句教,可以说是通俗指导人如何实践心学。至此心学近乎完善,从而发扬光大。

王阳明的心学无论如何是从朱熹的理学中冲破牢笼而出的,生动灵性,可还是多半离不了格物致知。王阳明的心学中的知行合一,不过是格物致知的升华版。存天理灭人欲同样也是朱熹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基础。总的来说,王阳明给我的感觉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比巨人高出一头,同样是黄金,不过斤两不同。

心学贴近生活,指导人的生存和生活实践。他的理论是一切道理都在心中,无需外求。其实人人都或多或少懵懵懂懂了解一些,王阳明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宗旨,尽力发扬心学。明朝当时的科举环境和他的心学理论格格不入,心学在他死后慢慢没落。心学是教人做人的学问,让人活的快乐,心安理得的学问,是人人都该学的学问。

心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人都有良知,可有些人的良知被蒙蔽了,像镜子沾染了灰尘污泥,擦拭后就焕然一新。如果想做好人,可以学习心学阅读此书。

总结:人生不过如此,只求无愧于心。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篇6】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1000字:

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阳明

读了郦波老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仍是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看到度阴山写的这本《知行合一王阳明》,又有了再读王阳明的渴望。再次纵览王阳明的一生,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在为之肃然起敬。悟道心学、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这每一件于他人而言已是辉煌的一生,对王阳明来说不过是人生的一段经历,王阳明用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都无法企及的人生。再读王阳明,对心学又有了一些更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