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读后感作文 > 导航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7-26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9篇。

我们精心挑选后认为“甘地读后感观后感”是最精彩的一篇文章,阅读完作品后,我们可以大概了解作品的情节走向。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写出一篇有意义的读后感,请您认真阅读本文并考虑收藏保存!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篇1】

一个光着头戴着圆眼镜的老头,以其独特却又和平的方式赢取了国家与民族解放,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甘地传》用一种荡气回肠的写实拍摄手法表现了一代伟人充满坎坷却坚定不移的一生。

《甘地传》所描述的故事是从史实改编过来的。甘地在印度历史上确有其人,甘地是印度人民反抗英国统治的精神领袖,他发起和领导了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以非暴力方式抵制英国统治和英国商品,手纺车运动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旨在杜绝对英国纺织物的需求。甘地赢得了许许多多男女老少对他的爱戴和忠诚,包括各种宗教信仰的欧洲人以及几乎不同政治倾向的所有印度人。

影片中主要描述了甘地伟大的一生:影片从甘地被暗杀开始倒叙。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印度还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之下,年轻的律师甘地在南非旅行时,目睹了同胞所受的欺凌,决心为维护同胞的权利而斗争。回国后,甘地提倡非暴力政策,他让印度人自己纺织,拒绝购买英国人的衣服,他甚至让人民自己制造盐,以种种方式来寻求解放,并到全国旅行,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赢得贫苦人民的信任和爱戴,然而他在印度独立后四天遭暗杀。

影片从主角恢弘的葬礼上切入,借主持人的口来粗犷地勾勒出甘地非凡的一生。随后镜头一闪回到五十五年前,在表现甘地这位最具“神性”的人物时,影片完全跳出刻意美化的窠臼,采用人性化的视角。影片的后半部分笔墨浓重地刻画了触目惊心的种族大仇杀,让观众与甘地一同在这场浩劫里反复倾轧、难以脱身,让仇恨的毒汁慢慢浸透我们原本宽容的心灵。

在视听语言方面,音乐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符合情境。整个片子节奏有松有驰,基调统一,音画和谐,情节动荡感人。

影片中的主角甘地表演是可圈可点的。片中饰演甘地的是有着英国、东印度和南非的血统的本-金斯利。由于外形酷似甘地又具有印度人血统和气质,导演邀请他出演史诗传记片《甘地》。金斯利成功地将和蔼善良的甘地,宛如再生般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把这位伟人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和其非暴力和平思想体现得出神入化。使甘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愈加丰满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金斯利凭借对甘地这一具挑战性的角色淋漓尽致的刻画,无可争议荣获奥斯卡影帝头衔。影片获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奥斯卡奖。

整个影片的镜头特点比较活,如推拉镜头用的比较多,也有跟镜头。角度常用俯仰,这样有利于观众看到演员有做动作时的一个空间位置关系和调度关系。整体来说,影片中的镜头符合了导演所要表现的效果的要求。从光线色彩方面来讲,光线很多用的是轮廓光与侧逆光。在色彩上,服装与环境的搭配颜色的搭配比较和谐。在当时动荡的时代里,演员的服饰大多是暗色调的,以黑白居多。

整个影片的节奏比较缓慢,只有后面一些争斗的画面节奏稍快点,符合观众观看的心理。影片也适时的加以背景音乐,更具感染力。在甘地的葬礼上,哀伤而又庄严的音乐,让人的心情也不由的跟着变化。

这是一部质朴的英雄史诗,展现了印度圣雄甘地奋斗的一生。导演兼制片人为这部影片筹划二十年,最后用三年的时间,雇佣八十名英国演员和一百名印度演员并完成了这部巨片。无疑的,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好莱坞影片。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篇2】

有人说,世界上,四个不同的国家,创造了四个伟大的人物,他们是:李大钊、曼德拉、林肯,还有一位,也许,他的一生是最为起伏的,苍老的他,依然在为国家四处奔波,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也许他的行为挽救不了印度解体的命运,也许经过他的努力,这个国家的人民,还是有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但我们永远忘不了那在火车高中生作文人流中的瘦小的身影,永远忘不了他六进监狱时那镇定自若的表情,永远忘不了他为祖国的热情呼吁以及那双深邃的双眼里对祖国的希望与热爱

他,是把握真理运动的领导者,他是神圣的,他解除了众多印度人民的苦难,他不是穿梭于枪林弹雨之间,而是在一个城市又一个城市,在一列火车又一列火车之间奔走。他盼望着解放,他注视着每一位人民,他在他深切热爱的土地上留下了宣言: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而奋斗!他的一生就是这样走过的,他就是圣雄甘地。

不管怎样,请牢记这位英雄的名字,捧着手中的书,封片上的甘地是安详的,他微笑着,是在为祖国的独立而笑吗?他的深陷的眼眶里,那双已经浑浊的眼睛却有着一丝清亮,这是欣慰的带着眼泪的泪光,包含着多少对祖国热爱与期盼啊!那双干瘪的嘴巴和他那满是皱纹的脸显得他是多么的苍老,谁能相信那么多演讲呼吁竟是出至这张嘴呢?他为了祖国的未来,而苍老了

在南非、印度的居住地上,饱受了英国人的欺辱,这一切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他开始了游历,踏遍了祖国的每块地方以求深入了解自己的祖国,看到同胞们劳动时,他感慨万千,看着祖国大好江山时,他情绪激动,看到同胞们受欺辱时,他义愤填膺。他开始了力所能及的宣传,他把他的理念发给每家报社,开始了把握真理运动,他不主张暴力,用自己绝食方式示威,在监狱中自制盐、自制衣物,哪怕手上起了厚厚的老茧,哪怕生命时刻受到威胁,也要坚决带领人民群众抵制英殖民统治!他把自己的财物、自己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他可爱的祖国!可惜,老年的他却备受误解,各教派间还是发生了流血冲突和战争,他落泪了。

1948年1月30日,是一个令所有印度人民悲痛的日子,他不是自然离开世界的,也不是死在英国人的刀枪下,而恰恰是被他深爱的人民所杀的!他倒下的那瞬间,成了一个永恒的剪影

请记住这个名字吧,请在心中默默地为他默哀吧!他是圣.雄.甘.地。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篇3】

《甘地自传》读后感

在这个十一假期,我阅读了《甘地自传》。它讲述了一个腼腆内向,早年因学***而辍学,后因谋求生路远赴他国求学,归国后又就业困难,靠家人帮助才勉强执业的青年,终被称为“圣雄”,视为亿万人的“国父”的过程。

甘地出生在一个传统宗教的家庭中,虽然甘地从出生起便是个毗湿奴信徒,但他小时候并不信仰宗教,他只是一个生性内向腼腆,又成绩糟糕的平凡孩子,还做过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但在英国留学期间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开始吃素食。甘地最初是素食主义者,因为他的家庭宗教要求人们吃素。

他少年时期出于自己的好奇和别人的怂恿,偷吃了几次荤食。外出求学时,为了让母亲相信他不会沾染宗教禁止的坏习惯,他发了誓言一定素食并且不近女色。自誓言之后,他确实没有吃过肉、蛋、奶等荤食,即使在他病危需要营养品时,也不曾违背他的誓言。

从他所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中,我们便可以看到这位领袖的伟大。“人作为动物是残暴的,而作为精神存在是非暴力的,他一8 旦在精神上觉醒就不能够再使用暴力”。这是甘地的认知,也是信念。

他试图用自己的道德与善良,来感化每一个人,他孜孜不倦地想求世界和平,倡导人们怀着谦卑和感恩的心,而“不合作”,反对一切种族歧视,反对英帝国不合理的统治,这些来自于神性的道德,也来自于理性的思考。而且,他不是高举理论旗帜的学者,而是把思想融入行动的活动家。他与纳达尔的印度同胞联合起来,建立了托尔斯泰农场,创造了独立的粗布纺织品。他对同胞的爱体现在积极的行动上。

有人说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他能做别人做不到的事。对甘地来说,它的自律和他在每一刻行动中体现自己思想的品质是他成功。是他最终带领印度走出了被殖民的命运。最后,以一句书中的话作为结尾:

“想要世界变成什么,你先要变成什么,这才是你能带来的改变。”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篇4】

印度这个有着独特风俗的民族,她地处中亚边沿,时代都有着不俗的影响。但我最感兴趣的是,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它是如何获得独立的? 直到今年寒假,通过《十大领导者之印度圣雄——甘地》这本书,真正使我了解了印度的独立,真正了解了甘地这位印度的圣雄。

甘地于1869年10月12日出生在印度西部卡塔瓦半岛的博尔卡本。青年时期的他无论从事任何作都没有太好的成绩,但命中注定甘地要干一番大事,从事其它职业的失败,改变了他的命运。这位24岁的年轻人决心抵制南非的种族歧视。

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斗争方式:团结广大印度华侨,进行非暴力、不合作的抵抗。还创立了非暴力主义。

尽管英国**连续三次逮捕甘地,但由于印度非暴力抵抗运动的强大,英国**被迫与甘地达成协议。甘地也粉碎了英**不履行协议、镇压群众示威的举动,使南非印侨取得了一定的权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是战争的主要参与者。

因此迫使印度允许其军队登陆作战,并要求印度参加战斗。甘地成立了“萨蒂亚格拉哈同盟”,号召印度人民举行总罢业和绝食,对罗拉特法实行非暴力抵制。它主张印度人民拒绝购买所有英国商品,不上英国学校,用当地的布料来对抗外国商品,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争取印度的独立。

面对大规模示威和暴力,英国殖民当局开始镇压。于是甘地主持了全印度基拉法会议,提出不与英国合作的“不合作”主张。并鼓励大众放弃一切英**职业,自行建造印度自己的行业。

他向总督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殖民当局七日内释放**的非暴力抵抗参加者,开放言论出版自由,但遭到拒绝。这也导致了这场运动的失败,但甘地再次召集群众发动了一场非暴力不合作的运动。并最终使英国在前有战后重建问题,后有印度人民的强大压力下,被迫签定了《印度独立法案》。

尽管伟大的民族英雄甘地遇刺身亡,但他所做的一切造就了今天取得巨大成就的印度。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篇5】

泰戈尔所封的"圣雄",罗曼罗兰的挚友,托尔斯泰公开信中的印度人,丘吉尔的死对头,"一言不合"就绝食的干瘦老头,比原子弹还腻害的心灵武器——甘地。

他并不完美,为这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更能明白人性,他是圣人,也是政治家,他懂手段,是个"机灵鬼",但是这些天赋与能力,毅力与勇气,都用在他所坚持的理论与牵系的民众身上。理论甚至都是其次,祖国人民的幸福才是他用生命搏斗的最高梦想。

从纵欲到禁欲,从南非到印度,与英国殖民者的是是非非,一次次旅行说教,几番入狱在狱中度过的两千多个日夜,多少次,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并充满传奇,经历了成功与辉煌,最终惨烈结局却并不是真的败了;他的一生直到结束,拥抱过最诚挚疯狂的爱戴与追逐,严抗过最尖酸冰冷的反抗与冷漠,这样一个富有人性为同胞战斗的人,是上帝赐给印度的礼物,也是赐给全人类的礼物。

看过许多自传,甘地尤其令人震撼。也许因为他处于那样一个混乱的环境中。宗教,是这个世界上最接近真理最纯粹的东西,也极易在极端中产生狂热分子。被人过分追逐就极易过分排斥,每天都是在刀尖上跳舞。爱的背面就是恨。

我想象着那样的画面:一个模样并不惹人喜爱的人,在人群中立着,周围是各种各样的声音。每一种声音都如洪水般会冲毁一座大厦。而甘地就屹立在那里,一动不动。后来,这些声音一度为了他变成了同一种声音。一个人,竟然能创造如神一样的传奇。我只能由衷的说一声,他很了不起。不是一次热血冲头,而是终身将自己置身在这样的风口浪尖上。

愿世界和平,人人自由。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篇6】

如果你一想到甘地,第一个反应是“非暴力不合作”、“印度国父”、“圣雄”、“伟大的民族主义者”之类标签的话,那么可以说,你对甘地的了解还远远停留在表面。甘地用这本自传,描述了从1869年出生一直到1921年之间发生的所有他自认为重要的事情,政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而且显然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甘地对往事的描述极为细致,有的地方甚至略显啰嗦,从中也可以管窥作者的性格和为人。

甘地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立体的人物。他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却出于对大英帝国的忠诚而两次参战。他受过西方教育,却笃信水土疗法。在西方工业文明的洪流之中,却在印度提倡“土布运动”,摒弃机器之功。他对学校教育并没有多大信心,除了大儿子之外,几个孩子都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文化水平都不高。

甘地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崇尚素食、禁欲,反对贱民制度,但是这些品格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在这部自传中,甘地毫无保留地回忆了自己做过的错事。初中的时候,在一个朋友的怂恿之下,甘地也曾经尝试过吃肉,但是吃肉之后内心充满了愧疚,他在书中回忆道:“当天晚上,我过得非常不好,做了一个极其可怕的噩梦。每次我差不多快睡着的时候,都觉得好像有一只山羊在我的胃里面咩咩叫,总是满怀愧疚地惊醒。”按照印度当时的习俗,甘地是在十三岁时结的婚。因为当时年纪尚幼,他成了一个善妒的丈夫,甚至要求妻子未经允许,不得擅自外出。在结婚前后,甘地迷上了抽烟时吞云吐雾的感觉,因为没钱买烟,还曾经去捡长辈扔掉的烟屁股,后来还发展到去偷仆人的铜币买烟。因为无法忍受事事都要获得长辈许可,他甚至尝试过自杀。一般人总倾向于掩饰自己的过错,认为有损颜面,尤其是众所钦敬的公众人物。然而,甘地在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原原本本,毫无遮掩,其人格之伟大,从中可见一斑。

甘地把自己的自传命名为“我体验真理的故事”,他用冷静而谦卑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希望给其他探寻真理的人以前进的动力。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篇7】

《不会抄袭的甘地》主要写了甘地中学一年级,督学视察,甘地就差最后一个词过关,可是他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他突然间发现几个同学在互相抄袭。最后,所有抄袭的学生都通过了考试,只有甘地没有通过。老师狠狠地说甘地。甘地心里说他很蠢。但对一个人来说,诚实是最重要的。我不会,也永远不会剽窃。

在我的身边就‘有甘地这样的人,也有同学这样的人。比如说我今天考试老师在教室里监督,忽然外面传来一阵叫声:“樊老师、樊老师。

”老师匆匆忙忙出去了,教室里立刻乱成了一窝蜂,有的互相抄袭,有的把书翻开偷偷看里边的答案。其他人则直接到老师的讲台上看老师的准确答案。只有我在尽力的答着我的卷纸。

突然,有一个问题让我困惑。我想答案在我桌上。我一伸手,就能得到高分。我想抄还是不抄呢?我心中似乎有天使和魔鬼。天使说:

“不能抄,抄袭的分数就不真实了,要做个诚实的孩子”。恶魔说:“抄吧,别听天使瞎说,只有抄了你才能取得高分,让你的父母高兴,让你的老师刮目相看”。

我犹豫了很久,想起老师常说的话:一个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得到好的回报。美国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和作家富兰克林曾说过:

“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我毫不犹豫的打消了抄袭的念头。我把那道题尽我所能的答了下去。

下午,考试成绩出来了,所有抄袭的学生都得了高分,但我的答案很差。但我不灰灰心,因为我已经尽了最大努力,成为一个诚实的孩子。我以后会努力学习。

回家,妈妈因为我分数低把我批评了一顿,我委屈的哭了。我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爸爸,爸爸说:“干得好,真不愧是我的女儿。

”我听了爸爸的话满意的笑了。

诚实不是给别人看的,我们应当像甘地一样,把它作为内心的行为准则,坚守到永远,即使没有别人看见,即使别人也弄虚作假了,自己也要诚实守信,因为我们的内心会知道一切,所以我们要做好自己。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篇8】

印度甘地,被人们称为“圣雄”,曾为印度的独立立下不巧的功勋——这是我在看该影片之前对甘地和印度唯一的了解,从不曾关心过印度这个国度,更不曾想过在这个国度生活的人们,甘地又是怎样一个圣雄。最近我开始喜爱看人物传记的电影,于是我选取性的下载了几部影片,其中之一为《甘地传》。我先是看了影片的说——该片是由英国拍摄的彰显印度民族精神的影片。看到此种说,我下意识地好佩服英国精神。导演查德·安顿巴罗酝酿了整整二十年,他苦心孤诣、费劲心思终是成就了他迄今为止最高的荣誉。同时,饰演甘地的本金斯用他高超的演技让“圣雄”重生。该影片获得了1982年第5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摄影、最佳创作剧本七项奥斯卡奖。基于以上这些,我熬夜看完了片长为三个多小时的《甘地传》。

影片的开端是甘地被射杀,然后为他举行了场面极其恢宏的国葬。国葬场面之壮观使我略吃一惊,并吊起我继续看下去的胃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圣雄”才能配的上如此盛大的葬礼?他到底优秀在何处?

整部影片平铺直叙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物心理以及故事情节。没有什么特效效果,也没有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情节或者场景,但是甘地在南非提出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民权斗争理念,让我真的震惊了。在如此复杂和没有人性的民族战争中,他竟然倡导“非暴力不合作”!此方法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该有多么困难!他在南非带头烧良民证、拒绝打指纹,同时在印度不顾英国的禁令带领群众公然自制私盐,他在法庭上,不服从,不辩解,坦然理解坐牢等等。他的追随者成千上万,为了得到应有的自由和权利,他的追随者宁愿死也响应甘地“非暴力”的号召。那些血的洗礼和民族信仰的斗争情节依然回荡在我的脑海!然后总结为两个字“佩服”!

每个看过该影片的人都就应会记得甘地的吧:

“当我绝望时,我会想起,在历史上只有真理和爱能得胜。历史上有很多暴君和凶手,在短期内或许是所向无敌的,但他们终究总会失败,好好想一想,永远都是这样。”是的,永远都是这样,甘地。

一个自己孩子被别人杀死并亲手杀害了别人孩子的异族人用沾满鲜血的手向甘地抛出一个干薯片让他“吃吧”,以免甘地死去。原来,异族人也不期望甘地死去!这就是甘地的个人魅力!他无助的问甘地如何才能不下地狱,甘地回答:“找一个孩子,一个父母都被杀死的孩子,把他当成你的孩子抚养,而且要把他养成回教徒。”多么精彩而经典的回答!大概只有超脱于世人并对人民怀有深深的爱的甘地才能想到如此的答案吧!

有人说甘地拥有最伟大的灵魂,有人说甘地拥有真正的大爱,说他是圣者,是神话。在看完影片后,对以上观点我都表示赞同。当然也有一些相反的论调,我身边的对甘地略知一二的一些朋友对他的“非暴力不合作”理念持万分否定的态度,他们拥护毛主席说的“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论调。我也同意毛主席的主张,伟大的新中国也是透过“枪杆子”得来的,并且发展的越来越好。但甘地坦然地坐牢、极端地绝食,仅靠信仰和个人魅力竟然取得了天方夜谭般的民族胜利!难道这不是一个传奇?

其实,回归历史,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是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英国政府爱面子、那时的媒体报道很自由等等。每一次成功都需要适合的背景环境,无论是“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非暴力不合作”,只要真理用对了时机,就会有伟大的效果!只是,甘地用自我牺牲的方式来反对统治者的残暴,他太有勇气了!向他致敬!胜利永远属于有勇气和坚持不懈的人!

甘地读后感观后感【篇9】

它并不排斥圣雄甘地伟大的仁爱精神和非凡的人性。但是如果以此作为我们的抗日战争卡,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也许甘地是好的,但不是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事件都适合这种方法和解决方案。

甘地为了让印度同胞接受非暴力的斗争方式,曾经绝食数十天,骨瘦如柴的模样有些像释迦牟尼苦修时的一副坐像,甘地感动着印度人民,他在很多人心里就是神。英国统治者命令警察和士兵驱赶久坐的人群。一次被杀的印度人数量超过了英军的子弹数量。警察挥舞木棍驱赶静坐者,想不到这些人不躲不闪,不还手也不后退,一个个倒在棍棒之下,倒在血泊之中。

警察和军人被这些静坐者必死的决心所震撼,再也端不动枪,舞不动棍棒,退了回去。甘地的非暴力运动最终迫使英国统治者承认印度的独立。这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以非暴力方式迫使殖民统治者承认失败并获得民族独力的国家。

甘地无疑是成功的。对于现代人的影响也是成功的。

一。如果没有认识他,我无法理解苦行僧的行为,他们离开自己的家庭和亲人,远离世事尘嚣,远离社会离群索居,要一个人在天地间沉默和独自冥想。

苦行者们都想着精神的解脱,犹如庄子笔下辞天下而不受的许由,犹如孔子笔下的朝闻夕死的闻道君子,犹如古希腊犬儒派视君主如无物的先哲们。现代社会科技发达,我想,这样的人或许早已消失了,那些苦行的人们已经成为了人类的记忆,遗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现在,甘地出现了。只有当现代社会的禁欲主义者出现时,我才意识到这个社会没有现代和古代的区别,所有的历史都是一个整体。

翻阅了许多书,查阅了能够找到的甘地的所有资料,一切早已尘封的历史重被唤醒,我惊觉,精神的力量仍然牢牢地控制着一切,真理与美善威临着每个时代的人,在人类社会高高飘扬着。

二。全世界信奉宗教的人超过九十,仅仅不到百分之十的人相信无神论,比较起来,这百分之十算是人类中的另类了。

为什么这些人不信神呢?许多人,像我一样,自称无神论者,但他们对上帝的存在没有答案。很多人会说,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上帝不存在,但没有科学已经宣布,也不能宣布上帝不存在。

所以上帝的存在是不能肯定的,但也不能否认。因此高明的学者都如同孔子般说“不语怪力乱神”。我想,不凭借自己浅薄的智识来随意妄断自己并不知道的神的存在,这才是求学者应该有的真实态度。

像康德一样,有些人喜欢相信上帝的秩序,因此他们选择理性的生活。精神生活的追求者,上帝和道德的追随者,在世界上广泛存在。他们每天做必要的家庭作业:祈祷和冥想。

在印度,在中国广袤的西部,亚洲的中部和西部,甚至在西方社会里,到处都有这样的苦行者恪守着他们终身的信仰,为他们所敬仰的神奉献着极大的热情和生命的力。

甘地曾在自传中写过一段话: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布拉德劳去世了。他安葬在沃金坟场。我参加了他的葬礼,因为我以为住在伦敦的每个印度人都会参加。

几位牧师也向他致以最后的敬意。当我们从葬礼回来时,我们必须在车站等公共汽车。人群中的一位无神论者问其中一位牧师:

‘喂,先生,你相信有上帝吗?’

‘我相信’,那位善良的人低声说道。

‘你也同意地球的圆周是两万八千英里,是吗?’那位无神论者很自信地笑着说。

‘那当然’。

‘那么请你告诉我,你的上帝有多大?他究竟在**?’

‘好的,只要我们理会,他就住在我们两人心中。’

‘得了,得了,别把我当孩子哄吧,’那位无神论者胜利地望着我们说。

那位牧师谦逊地默不作声。

这句话加重了我对无神论的偏见。”

三。甘地最大的功绩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不是因了他的努力,印度摆脱了英国人的殖民统治,获得了国家的独立,也不是因为他创立了甘地主义,创造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奇特的生命,人民的圣雄,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而是因为他引导我们发现了一条通向真理的路,那就是徒步行走。

步行意味着拥抱大地,最真诚的爱。他的爱,通过这种方式源源不断地流进人们的身体里,成为大家的力量,成为一个社会的的力量,成为所有人精神的力强。

甘地说,“因为我发现在死亡之中永存着生命,在虚假之中永存着真理,在黑暗之中永存着光明。所以我推断上帝是生命,真理和光。神就是爱,是至高无上的善” 。

“爱只有施舍,而无所求。爱只有宽恕,而从不怨恨和报复” 。

“衡量爱的标准是苦行,而苦行就是自愿忍受痛苦” 。

甘地一生极其简约朴树,他可以坐拥无数裸女坐怀不乱,单就这一份定力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简约主义,极简生活的缔约者,这些确实值得我们22世纪的人类去传承和弘扬,现在的社会上垃圾随处可见,铺张浪费现象严重恶化。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一学甘地,做到简约而不平凡,世界会不会更美好一点呢?

答案是一定的。说实话,圣雄甘地,真的很能够让人拜服,也有很多令人费解的地方,甘地只有一个,我们做不成第二个甘地,亦或者是第三个。但是简单,极简主义,我们将永远学会发扬光大和继承。

李昱鑫20141004381

04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