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作文网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作文网 > 高分作文 > 导航

创新满分作文高考

发表时间:2024-09-25

创新满分作文高考合集。

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为了帮助我们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提升写作能力,老师布置阅读高分作文的任务,好作文除了华丽的辞藻以外明确的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阅读高分作文可以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你知道写好一篇高分作文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吗?懂您所需,小编特意准备了“创新满分作文高考合集”,欢迎大家来阅读。

创新满分作文高考 篇1

人生如弈,弈如人生。围棋当中,有看似合理实则妨害全局的“俗手”,有稳扎稳打的“本手”,也有出人意料、精妙绝伦、一招制敌的“妙手”,因而弈者总是避俗手而求妙手。然窃以为,于人生这盘大棋来说,我们亦须重视本手——远瞻稳行,方能开创新局。

避俗手,统揽全局,不因小失大。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所谓俗手,即只图眼前一子一地之利,却损害全局的招法。这是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体现。一味地看重眼前利益,视野便会受限,所行道路亦会越来越狭窄;而放长眼光,统筹全局,就能获得成功。著名数学家王元,26岁便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3+4”命题,他未被眼前的成就所束缚,转而投向更深刻的数学研究之中,终为我国数学事业搭建了一架架高梯。同样的,我们也应立长志,放眼远瞻,牢记“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视野高远,方能愈行愈开阔。

重本手,万丈高楼平地起。我认为,三手之中,最重要的便是本手。有了扎实深厚的本手,方能避免俗手,进而达到妙手偶得的境界。东汉时期,被世人称为“草圣”的书法家张芝,常临池学书,日久池水尽黑,而后才成为一代书法宗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对于我们来说,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要重视本手的作用,切忌好高骛远,追求空中楼阁。基础扎实,方能起高台;一步一个脚印,行稳方能致远。

求妙手,不拘于形,勇于创新。从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轮子,到“刺破”黑夜的第一抹灯光,再到月球之上的第一枚脚印……这些惊心动魄的片段构成了人类历史的闪光点,它们看似一瞬,内里却包含着无数的积累与沉淀。如是可知,妙手的创造是积淀本手的结果。常言妙手天成,但若没有朝夕不倦的本手训练,妙手何来天成?没有人类知识的不断积累的“量变”,又哪能有科技突飞猛进标志性的“质变”?顺势而行,稳步量变,于关键处抓住时机创造“质变”,才能开创新局。

重本手可求妙手,失本手、出俗手,则会妨害全局。棋局虽有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避俗手,重本手,求妙手——远瞻稳行,方可开创新局。

创新满分作文高考 篇2

这题目一看,就知道你们想让我们写“创新”。我想你们在阅卷的时候已经有了基本统一的答案,比如说,写了创新给多少分,不写创新就算偏题等等。我估计,全上海7万多考生至少有6万人都会按你们的“创新”出题思路来写这篇文章,其余不写“创新”的一律按不会“创新”而跑题论处!      

老师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的连爹妈都换了好几茬,哪个老师那个父母(不管是不是我们亲身的)会教我们创新?不管是文科还是理科,我们学的听的就是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如何按照阅卷老师的喜好去答题!而现在的阅卷老师又是以前应试教育的杰作,所以,这些阅卷老师对创新的理解就是一个:按照规矩做题就能得高分。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叫我们做这样的题目,不是让我们在毕业的最后一考继续撒谎,继续不说心里话?继续按照你们的思维方式写文章?      

中国语文作文的应试教育的不创新就是居然也会有类似于八股的标准答案的,谁要是敢创新,另立山头,标新立异,呵呵,那你就看好的把,必须把你办了,否则,中国学生中会冒出无数个不听话的学生,那时候,你们的手段就是用极低的分数给这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韦的学生一记毁灭性的当头棒喝。现在看来蛮喜欢创新的韩寒顶着7门红灯毕业就是例子!      

在这样“创新恐怖”的教育制度下,你们还出这样的题目来“和谐”我们,表示一下你们有“创新”的主动愿望,谁信?又有几个能真正地发自内心地在高考中写出好文章来?      

板桥同志离我们太远,他的“创新行为”运气不错,谁叫他原本就是画竹子画得出名的名画家呢,就是啊。他成就的板桥体(那个有钱人办公室里常放的“难得糊涂”应该就是了吧)我就左看右看都不好看,那水平和我幼儿园时写的毛笔字差不多,居然大家都能看出“竹子”味儿来,看来中国确实应该有大熊猫!我就是不会创新,我就是觉得王羲之的书法写得好,不喜欢那歪七八扭的“板桥体”,我就是想在欣赏水平上“创新”一下,但是,我敢肯定你们不让。      

纵观我生出来这个世上18年,我看到的是凡是想创新的,活的都不怎么样,凡是山寨的模仿的(越像越好)个个过得滋润无比。美国的高科技,到了中国立刻可以变成低科技,模仿的结果让我们迅速地富了起来。我们的电视台,把国外的综艺节目不花钱地盗版克隆过来,搞一个火一个,不需要创新,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光模仿不创新让我们过了30年的好日子啊!      

好了,字数够了,我只是想说,在这个模仿快乐创新痛苦的应试教育环境下,你让我们写“创新”不是忽悠我们嘛。你们这种试图用“不创新”的方式让我们写”创新”会不会讽刺了点?当然,敢于写这篇可能是0分的文章,我仗的就是我不要这70分,咱凭实力照样能在剩下的数、外、综合、物理上达到一本分数线,至少,写完这篇文章,这几年的怨气一下子发泄了出来,心情好了很多!

创新满分作文高考 篇3

人因发现与创新而不断充实,生活因发现与创新而不断完善,民族因发现与创新而走向繁荣。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发现与创新。有人曾说过:一个不懂得发现的人,只能生活在狭小的空洞里。而一个不懂得创新的人,则使那个空洞更加乏味。我们的祖先从自然中发现了可供生存的食物,还周各色泥土创造出了最早的颜料。发现和创新让原始居民得以生存,并从中满足绘画带来的精神娱乐。将空间拉回我们自身。无论是学生、领导还是其他领域的人物,只有不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创造出一种合乎实际的应对方案,才能得到长久的发展。可见,发现与创新在人的发展中功不可没。

民族的繁荣离不开发现与创新。就拿中华民族来说吧。中国在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沉淀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印刷术、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无疑在人类的发展中起到了卓越的成效。中华民族在生活中发现并创新出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光彩夺目。在21世纪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只有懂得发现本民族文化中的美,并用创新的思路在保存其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它,使它与中国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才能使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毋庸置疑,发现与创新在一个民族的昌盛繁荣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创新满分作文高考 篇4

一流的人创新:

三流的人盲从。

钱钟书曾评书说:宋人学唐诗不像唐诗,明人学唐诗像唐诗。他以为宋人学唐诗境界高,高就高在那一点不像上。

将天上宫阙的唐诗引渡到人间桃花的宋词,创新的光华熠熠生辉。

有这样一群贫苦的人。他们不甘于困顿,却毫无造反欲望;他们感到拥挤,却不倾轧乡亲同胞;他们不相信不劳而获,却不忘初心血仅浇灌在身边的一方焦土。于是,他们渐渐将目光投向远方。试图以男子汉的强筋健骨踏出人生求变的第一步,他们的步伐,沉重而响亮。

这便是当时独特的大商人心态,他们也踏出了中华历史上一页光辉的篇章一一晋商神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达则久。

是创新为古老的民族带来生机与活力,是创新为贫苦中的人们送去希望与温暖。

创新的光华熠熠生辉,我们这一代青年肩负着伟大复兴的使命,唯有创新,才能像桃花源中的渔人那样,穿过幽洞后,前方,豁然开朗。

创新满分作文高考 篇5

继承与创新高考满分作文4篇

继承与创新高考满分作文篇1

在我们很多人看来,继承与创新是两条平行线。它们互不相交,两则始终处于泾渭分明,相互对峙的状态。然而,在现实中,我们需要继承,更需要在继承中创新。

继承是要有的,就像我们要一代代延续我们祖辈的习俗,文化。这种继承,在一定范围内限定了我们的思维。就好比,大人习惯于竖直切苹果。而一些年幼未经受教育的孩童,偏爱于横切苹果。就如同,我们的理念中,裙子高更鞋属于女性的,若男性穿上,那便会贻笑大方。曾读过一篇名叫《穿裙子的少年》的文章。文中讲述的是几个少年离家出走,从而来到一个全新的国都。在哪儿,男人都穿着裙子。当少年嘲笑那些当地人时,孰不知那些男人也笑话着他们。那些当地人甚至一味逼迫少年穿上裙子。在那些当地人的思维里,男人穿裙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相反若穿着裤子那便是怪物。当地人与少年所继承的文化不同,两则的习性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此,若我们摈弃继承,一味的发展,就会使文化垄断。那么,男人穿裙子等怪事也就比比皆是了。

在继承中创新,是延续和发展文化的基础。一个国家若只传承,不创新,那么便是时代的退步。一个停滞不前的国家,终会在时代的潮流中被淘汰,成为一段作为反面教材的历史。

往往一些伟人的发明与发现,都是以创新,幻想为基础。著名作家,凡尔纳被世人称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笔下的杰作——《海底两万里》更是对后人影响深远。书中幻想了许多东西。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都成为了现实。这些发明之所以能成为现实,基于一种创新,一种遐想。

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促进的。从古至今,一些理论的确凿皆是总结前人的思想,并以此有所创新。正如牛顿曾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化学上,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就是通过一步步的传承与延伸。历史上的伟人,皆不能脱开前人的理论与知识,独创一门学术。他们都是先受时代影响,因前人思想的沉淀这一基础,才得以有了新的观念,独特的创新。

因此传承与创新皆是极为重要,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年轻的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在这段漫长而又深远的征途中,我们又怎会缺席?

继承与创新高考满分作文篇2

王履说:“时当违,理可违,吾斯违哉。”画家要想在艺术上有所建树,应该既“不远于前人之轨辙”,又“不局限于专门之固守”,去故而创新。

艺术不大可能没有师承,学习中国画如同接力,前人跑到今天由我们去接棒,如不接而从头跑起,就让人不可思议。还有人主张复古,那就是接了棒按前人的来路跑回去,自然有几分滑稽。

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闻一多先生评论杜诗时谈到,杜甫的诗无一字无来处,但可贵在其去处。只停留在继承上,就会成为前人语言的堆砌、前人笔墨的再现,形成没出息的模仿。

创新不是搞突变,离开继承的创新往往造成断裂,是难以存在的。有人对我说:“我昨天创造了一种程式和符号,今天叫人拿走了,你看可气不可气!”艺术的程式和符号是高功力度的产物,如此轻易一拿就走还有什么可贵。

创新是个严肃的问题,山水画的创新必须到大自然中去求得,去概括不同于前人的程式,“拘法者守家教,不拘法者换门庭”,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也是惟一的生路。

男装市场呼唤解放观念。

中国男士是睿智、坚强不屈的和有超强的忍耐力,但面对长期不合理观念压抑下,这种忍耐力是有限度的。全国的男士站起来吧!不信青春唤不回。

传统观念随着时代发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解放传统观念,中国男装市场会豁然开朗,打开一片新天地。

男装市场庞大,但中国品牌为什么不能像巴黎、米兰、伦敦一般领导潮流?又不能像纽约、东京、柏林一般后来居上国际市场并与三大时装中心平分秋色呢?因为中国品牌没有自己的品牌文化,一味模仿,缺少一种品牌应有的时尚权威凝聚力,服装文化也缺少一份来自于生活的矜贵。

近年我国服装出口量增加,最大因由:日本、美国……他们看中的是我国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市场,而不是设计。

继承与创新高考满分作文篇3

我们在做任何事情,在任何方面总会有两种选择:一是墨守成规,沿着前人的路走下去;二是根据前人的经验,走创新之路。在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便难以成功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用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容易获得成功。

对于前人优秀的地方,很多人都会进行“模仿”想变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失去了自己最开始的想法,以至于自己成了别人的复制品,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呢?

英国的莎士比亚说过“拙劣的艺术家永远带着别人的眼睛”这就像我们现代一词“抄袭”抄袭就是指窃取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包括完全照抄他人作品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形式或内容的行为。但若你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新,那么这个创新就是你的了。襄阳的米芾大家都知道,他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学习很刻苦他借了很多晋代和唐代名家真迹来临摹,当他把古人的真迹和自己的临摹作品一道归还原主时,连主人也分辨不出真假来。别人对他说“你写字太像古代的人唯独没有自己的面貌这样是不会有成就的,希望你要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食古不化。”他听后慢慢冲破古人的束缚,发扬自己的长处,到晚年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传为笑谈。“邯郸学步”这一成语想必大家都听过吧。就是燕国有几个青年羡慕赵国人走路的样子,便相约去赵国首都邯郸,细心观察行人走路的姿势,并竭力模仿,他们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反而失去了原有走路的能力,结果爬着回国。这几个青年似乎是创新了,但是动机不纯,方法不对,所以最后落了个爬回去的下场。

创新是需要对传统的继承有所突破,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要在继承中创新,再创新中继承。英国十七世纪的科学家巨匠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的三大定律,创新可以说是非常丰富的。可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会取得如初的成绩,他说“如果我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虽然这句话只是一个谦虚之词,但现在仔细想想,如果没有伽利略和笛卡尔这两位前人的经验,那么牛顿想要得出物体运动的三大规律想必肯定要大费周折了。可见,这创新需要吸取你前辈的经验,然后自己继续往前走。但前辈也可能有不足的地方,总而言之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真正有才能的人会摸索出自己的道路,继承是手段,最后的目的是创新。但盲目创新就会弄巧成拙,一味的模仿也会失去本色。创新是对传统的扬新,吸取前人的经验,发表自己的新看法。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让两者巧妙结合,让两者齐放光芒。

继承与创新高考满分作文篇4

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还保留着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圆月吃月饼的习惯。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文化的继承。有人说:“传统文化是财富,它促进人的发展。”也有人说:“传统文化是包袱,它阻碍人的发展。”我认为传统文化有好亦有坏,应该如论语中所说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一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孔子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传统礼仪故事流传至今,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

适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来良久,程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后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杨时的懂礼仪流传至今,被继承了千千万万个轮回。

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创新。在继承文化的过程中,人们把自身的见解。感情和希望融入了文化中,造就了文化的创新。古有屈原坚贞不渝,以死明志,表达自身对君王的忠诚。有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多年征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今有最美司机、老师等人物,为救他人于水火中,英勇献身,用自身的血和肉为他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文化在继承中得以创新,在现在改变着未来。如今我们爱国,却不再忠君,我们守礼,却不再封建,我们相信命运,却不屈服。大江东去,浪淘尽,多少风流人物,他们的思想随着文化的继承得以改革,文化的继承带着他们的希望得以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不断变革,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创新满分作文高考 篇6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中,众人为园中亭子的匾额命名,他人移用、化用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词句,唯有贾宝玉因地制宜,别出机杼,创造性地取用“沁芳”二字点出佳境,既不落俗套,又契合元妃省亲之事。可见,移用借鉴落俗套,唯有创新领风骚!

直接移用宜适度,盲目复制难长久。面对波诡云谲的时代浪潮、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直接移用,省时省力,也未尝不可。但齐白石老先生曾经告诫弟子: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显然,直接移用或一直模仿他的画就会走入艺术的死胡同。同理,在其他领域,脱离生活情境的模仿,简单的复制照搬,有时不仅不能长久,相反会像“邯郸学步”一样贻笑大方。如越南博主盲目模仿李子柒,如遍布大街小巷跟风经营的奶茶店,徒有表面,没有内涵,不过是“东施效颦”而已。

借鉴化用胜一筹,推陈出新天地宽。鲁迅先生说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但他并不是教我们不加改进地直接移用,而是要将“拿来的”进行灵活化用。我们需要根据自我的实际情况,在他人的基础上借鉴修改,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跳,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跳得更省力,跳得更高、更远。河南卫视从传统文化取材,推陈出新,推出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节目,激起了文化领域的“一池春水”;屠呦呦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中借鉴化用,最终发现了青蒿素;邓小平大胆引进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借鉴化用,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凡此种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借鉴化用,都开辟出了一番新的天地。

自主创新奏强音,独领风骚谱华章。从来模仿借鉴易,唯有创新难!创新就要敢于坚持自我,勇于挑战权威,善于“根据情境”走独创之路。袁隆平在年轻时就敢于挑战权威,不惧冷嘲热讽,另辟新路,培育出杂交水稻;港珠澳大桥在建设中抛弃西方经验,提出中国方案,最终天堑变通途;华为独立自主,大胆创新,解决芯片之痛,闯出一条5G之路……由此可见,创新带来的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是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繁荣昌盛。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成长史亦是一部创新史,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写满了中国智慧,沁满了创新的芬芳。

苏子有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面对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我们或被裹挟前进,或被淹没其中。想要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须在这变化中赓续先辈创新之精神,擎小我之炬火,勇于挑战,坚持创新。